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陈海明
笔法,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风骨。
笔意,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风韵。
中国书画艺术的共性特征是“书画同源”:一是指工具相同,二是指起源相近,三是指笔法相通。
然而,当今许多人将书画的“用笔”等同于“笔法”,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审美元素——“笔意”,因此出现了“重笔法忽笔意”的现象。
何谓“笔法”和“笔意”?狭义上说,笔法是指笔画按照一定的方法所表现出的外在形态,而笔意则是笔法的外在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意境。正所谓:笔法是外化于形而予以观者;笔意是内化于心而予以智者。“意”是中国书法审美理论的主要范畴。“笔意”是书画表现与鉴赏的核心。同其他审美形态、艺术式样比较来看,概括而微妙的抽象审美意味更是书法美的本质内容。
对作者而言,笔法是技巧,笔意是素养。对观者而言,笔法是作者功力的反映,笔意是留给观者的审美臆想空间。“笔断意连”“笔随意迁”“意在笔先”,以及受作者创作情绪控制的笔法所反映出来的笔意,无论是顿挫、曲直、枯润、缓急等外化形态,都是需要作者和观者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审美活动。笔法是手段,笔意才是目的。所以优秀的作品,不仅要“骨法用笔”,更要“气韵生动”。
中国书画对于“笔意”的重视,是从北宋开始的,所谓“宋人尚意”。米芾说:“意足我知足,放笔一戏空。”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甚至把“笔意”放在了“笔法”之上。
宋人将“笔法”与“笔意”分开来探求。对于“书圣”王羲之而言,“法”与“意”只是浑然一物,法中有意,意中有法。而唐人就侧重于“法”的完整性。“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实际上是指他们在笔法上的“集大成”。于是宋人就更加注重“笔意”。
苏东坡的名言,“观士人如阅天下马,取得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糟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士人画”之所以好,在于有“意气”,“画匠画”为何让人“看数尺许便倦”?原因是“无一点俊发”,也就是缺乏“笔意”。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极力推举南宗画,也是从笔意出发,他认为一旦落入”画师魔界”,则“不复可救药”。
古人论用笔多用“松秀”二字。书画匠是终其身得不到一个“松”字。这个“松”字,究其本质,也是“虚灵微妙、随机生发”的意思。笔意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作者的艺术素养。当笔法掌握之后,真正在控制笔法的,不是手腕,而是心意和心境。
笔意高妙与“书卷气”之间的深层逻辑在于:读书明理是心性修为的可靠途径之一。我们经常强调的书画家要读书,目的不是成为通古识今的老学究,而是通过读书积累知识,酝酿气质,涵养心性。故曰,书画乃是字画以外功夫。
现代有些书画家标新立异,崇尚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的个性,只单纯注重外在的用笔用墨技巧,在用笔上或曰“草书入画”,或曰“铁篆用笔”,或曰“画中有书法,书中有画意”。其作品只见技法的外形,而不见作品的神韵。艺术內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和融合,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而独特的艺术语言是形成该艺术的基本元素。画就是画,书即是书,二者用笔相通,而表达艺术的语言不同;二者笔法相近,而所追求的笔意也不同:书者笔意抽象,画者笔意具象,两者不可偏颇。
笔法与笔意的关系,如同骨与肉的关系,有骨无肉而无韵;有肉无骨而不立。韵,即古人所言的“松秀”,即“气韵”。“气韵”主要指勃勃生气流动贯通的审美意味。笔法是通过时间孵化才能练到手,笔意须经过沉淀才能酝酿到心。简单地说,就是要勤学苦练和厚积薄发,才能达到“笔法有笔意,笔意见笔力”的境界。
(作者简介:陈海明,1963年出生于湖北黄石。国家一级美术师,被誉为“中国纸质烙画笫一人”。1989年,举办个人烙画艺术作品展。创立纸质烙画艺术。)
孙云飞在裕安区调研工业经济发展时强调
坚持科技引领强化创新驱动 推动工业提能增量提质增效
2020年武汉中考或将增加到15门
福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福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电子档案接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榕建档[2018]1号
江南的春天,已经快把摄影师逼疯了
贺龙纪念馆举办青年志愿者招募会
中国书画的笔法与笔意
东屯渡街道开展“蓝天保卫战” 专项执法行动
机床产业从“制造”到“智造”
茶香沁联合晏公庙社区开展“养心养情养生活”品茶活动
临沂市中医医院2018冬病夏治三伏贴 预约全面启动
老人大意丢手机 幸福苑员工拾金不昧
西峡县军马河一小:加强警校合作 力保路队平安
去年遂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
北关区全力迎接“创卫”复审 多措并举猛治沉疴
我市11月完成白蚁防治3.9万平方米
太湖海事成功救助两艘搁浅船舶
武乡县召开2018年农贸打假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会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85.3亿元
宿州市委书记史翔赴埇桥区暗访脱贫攻坚工作
工作人员在火神台景区内安装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