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中运河上那座鲜为人知的利运闸


宿迁网讯(记者 徐其崇)日前记者到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镇采访,了解到该镇曹甸村有一个自然村落名叫“利闸”。谈及这个自然村落名称的由来时,宿迁市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湖畔》杂志主编王晓风饶有兴趣地对记者说,新中国成立前,黄墩隶属于睢宁,境内有个利运乡,地址位于现在的黄墩镇曹甸村南侧。新中国成立后黄墩划归宿迁,利运乡所在地就成了一个自然村落沿袭至今。“利运乡的由来源于当年那里有个船闸,名叫利运闸,老百姓简称为‘利闸’,所以这个自然村落一直就叫‘利闸’。”王晓风说。
嘉庆年间运河总图
古人善治水  开辟道道湾
说起中运河及其船闸,王晓风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在我国古代水路运输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河道水位落差始终是一个难题。航船在高低落差巨大的航道上,往往造成船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尤其是京杭运河苏北段,其南北水位落差达31米。为了保障航运安全,古代先民们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在人工运河的开挖阶段故意将河道取弯,以减少水流速度。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三湾顶一坝”的经验,这也就是运河上有很多地名取名为“三湾”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是建造“棣堰”。“棣堰”又称车船坝、软坝。现代水利工程上称之为斜坡通航设施。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是修建船闸。而这一古代水利设施,可以在今天中运河的皂河段找到古人留下的遗存。
清代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为了避开原先作为运道使用的黄河航道天险,在明代开凿直河、泇河的基础上,另开中运河。这个工程共分为皂河和中河两大部分,皂河河段自窑湾起始,为了减少水位落差太大、水流湍急的风险,河道在窑湾附近的头湾以下,经二湾到三湾。经此三湾,复设水坝,尽管如此,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水位落差和水流速度难题。国家漕运船舶和各种商船仍然视此段河道为畏途。康熙二十八年,于骆马湖湖口建造竹络坝,堵塞支河口,使骆马湖三处减水坝之水分入运河,并在运河北堤也建竹络坝,以减少泄水压力。雍正二年,河道总督齐苏勒又在邳州上游的泇运河河段建设河清、河定、河成三闸,以约束下游之水。
皇帝下谕旨  建造利运闸
《清史稿·运河志》记载,至乾隆十年,总河顾琮将原先骆马湖王家沟的入运河口改在柁车头处(位于皂河船闸3公里上游),骆马湖承接山东沂蒙山区来水,使得此处水位落差加大。顾琮即向朝廷启奏,皇帝下谕旨在此处建造利运闸,后人俗称“利闸”。
王晓风翻阅相关资料后介绍说,利运闸距离上游泇运河的河成闸35公里,和下游的宿迁关口南王庄的亨济闸同时开始建造。利运闸由桃源同知汪田、河营参将郑永泰承建。利运闸为双斗门三孔石闸,上斗门建在马庄,下斗门建在曹家店,即今黄墩镇曹甸村。斗门高2.88丈,宽2.2丈,砌石24层。此闸建造之初预算为53000两白银,在建造过程中,工程人员发现原来引黄入运的河口苏家闸虽已废弃,但其石料仍然可以利用,遂节省白银3000余两。和利运闸同时开建的亨济闸,闸型尺寸和利运闸相同。
两闸都建造在主河道旁边新开的新河上,不仅工程建设顺利,而且可以在灰浆凝固后迅速开放使用。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月,两闸同时完工,灰浆凝固,遂将越河筑坝拦截,启用石闸开通航运。
王晓风说,利运、亨济两闸的建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位落差和河水流速形成的险阻,极大地方便了运河航道上的官民行船。同时,也使得上游数十里经常遭受浅水停运的航道可以蓄水通舟,保障了运河航道的畅通。在河道管理上,利运闸属于宿迁县运河主簿管理,亨济闸属于宿迁县中河县丞管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市委政研室举办“讲严立”现场党性教育活动和党课报告
专家幽默讲解让金融政策接地气
我市与省农信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南湖旅游区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
开福区残联召开2018年开福区残联系统残疾人动态更新工作部署会
宿迁:中运河上那座鲜为人知的利运闸
保定市民政局车辆定点维修和保养服务项目招标公告
县人大要求示范镇加大力度 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人大代表联络室(站)
市食药监局广泛开展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宣贯
丰润镇扎实推进农村“气代煤”“电代煤”建档工作
农发行瑞昌市支行召开三季度全行党员大会
温州检察机关从档案里“找”回千万国有资产
新行当新生活:母乳喂养“火了”催乳市场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台州推行政务服务办事无休日制度 ​市本级明日起施行
市领导慰问重点优抚对象
浠水朱店中学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黑河市第三十个爱卫月活动暨春季城乡环境整治行动情况--城市综合执法局
日照城中村改造:村民变市民 开启新生活
肥西山南长庄村多种方式助贫困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