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农业基础 创新农业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近年来,长治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近五年,我市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53.5亿元到2016年已达63.7亿元,增长19%。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市农业生产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全力推动的结果。
一、近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从2012年开始,我市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创造历史最好水平,2012年至2015年长治市粮食产量分别为15.9亿公斤、16.08亿公斤 、16.22亿公斤、15.69亿公斤,粮食单产分别为417亩/公斤、428亩/公斤、449亩/公斤、426亩/公斤,单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6.2亿公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份(2014年最高达到了16.22亿公斤),同比增加3%,亩产443.9公斤,同比增加4.5%。这与我市优化粮食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是分不开的。
2、畜牧业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近年来,我市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主要畜禽养殖出栏数大幅度增加:2016年生猪出栏98.88万头,比2012年增长21.9%;2016年家禽出栏1684.3万只,比2012年增长82.4%。2016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9万吨、13.8万吨、1.8万吨,分别比2012年增长6%、13.1%、5.9%。规模养殖场数量达到3391个,畜禽规模饲养比重达到57%,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35%,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2016年全市实现牧业增加值16.3亿元,比2012年增长23.5%;
3、林业生产快速推进。我市林业生产发展较快,林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32亿元,增长54.7%。但各年度增速变化较大,2012年至2016年5年增速分别为-4.5%、18.4%、2.9%、1.1%、5.1%,这与林业生产全省统筹有关,市级林业生产自主权有限。从分项看,林业生产主要项目起伏变化也比较大,其中:2016年,育种育苗面积5383公顷,同比增长13.8%;零星植树1470万株,同比增长44.9%。未成林、成林抚育和林产品采集与去年同期呈下降趋势,其中:未成林、成林抚育面积1332公顷,同比下降54.2%;林产品采集956吨,同比下降12.6%。
4、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80处,累计使185.5万农村人口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4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3。2016年全市共有村委会个数3443个,其中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3247个,比2012年增加了96个。同时加快有线电视、宽带、电话的覆盖,全市通有线电视、汽车、电话的村数分别为3164、3439、3434个,全部占全市村总数的90%以上。初步建成了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较为先进的长治气象现代化防灾体系,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增强、灾害防范应对更加科学有效。
5、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近五年,我市大力普及农业生产机械化,以高科技、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全市农业机械数量均有大幅增长,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2016年分别达到13395台、14028台、2317台,分别比2012年分别增长44%、17.9%、203.8%,有力推进了我市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
(二)推进措施
1、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一是按照“五公开、四不准”的要求,将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按补贴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二是大力推进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工作。三是在粮食生产大县实施了部、省级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12个县市区建设市级粮食千亩高产示范片,因地制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粮食增产技术,为全市粮食大幅增产提供了样板。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双十”增收富民工程,着力培育紫团、沁州黄、林盛、方兴等十大旗舰型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十大特色种养加品牌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玉米、小麦、杂粮、马铃薯、蔬菜、干鲜果品、酒类饮料、食用菌、中药材等15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带动农户达到30万户。
3、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农药专项整治、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开展 “设施蔬菜生产大检查”、“三品一标标志使用专项检查”等行动。我市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农产品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4、努力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以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科技培训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为支撑,加强农民农技培训力度。2012年,我市启动实施了设施蔬菜技术培训“111”工程,组织开展设施蔬菜园艺工和技术专项培训达5万人次。2014年,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试点市。
二、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一)优势条件
1、自然资源优越。我市光照充足,无霜期短,自然降雨充沛,属山西省富水地区,不仅是优质玉米、谷子、特色蔬菜等种植的理想区域,且境内丘陵、山地资源丰富,饲草资源充足,也适宜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此外,我市位于省内晋东南交通运输枢纽地带,与晋中、临汾、晋城三市相邻,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地带,境内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网络发达,枢纽作用突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为我市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提供了良机。
2、农业特色鲜明。我市素有“米粮川”之称。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条件孕育出了“沁州黄”小米、潞党参、上党腊驴肉等名优特色农产品。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和鲜明的农业特色已经成为推进全市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向生产生态并重转变的重要支撑,为强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快速发展长治市现代农业提供了保证。
3、产业基础扎实。我市优质玉米、杂粮、设施蔬菜、食用菌、优质干鲜果、规模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已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全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位居全省前列,为我市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也为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4、科技创新日趋完善。近几年,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加快新品种、地膜覆盖、旱作农业、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农业关键增产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转化率,取得了较好的科技带动效果。
(二)劣势分析
1、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我市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山恋起伏、地形复杂,多数田块支离破碎,小而不平,且缺乏补灌设施;在耕作上大多管理粗放,土壤培肥措施跟不上,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同时,在耕地质量建设中,存在着重耕地外部环境建设、轻培肥改土,重灌区、轻旱区,重工程、轻农艺等问题,还面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水浇地面积减少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2、农业种植结构还不够优化。全市耕地粮经比7:3,但经济作物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仍然偏低,导致土地效益偏低,农民从种植产业中获取的收入不高。
3、加工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外省相比差距仍较大,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小米加工企业有几十家,除了沁州黄公司有深加工产品,其它企业仅限于小米初加工,相互恶性竞争,市场秩序混乱,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农民增收难度不断加大。从收入结构看,我市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构成,其中工资性收入占50%左右。2015年以来,受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农民数量基数大、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调整产业结构见效慢等因素影响,农民务工就业数量与工资收入出现“双下降”,虽然农民经营性收入逐年增长,但持续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5、农民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农民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维权意识、守法意识等方面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青壮年农民不断减少,留守农民以老人、妇女居多,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劳动者素质不高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创新思路实现农业生产由量到质的转变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本原则
1、坚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结合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以及农业科技力量的支撑,达到耕地潜力最大化利用。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推广粮食作物高产高效重大实用技术,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2、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发挥其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优越性,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龙头企业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帮助农户屏蔽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经营的效益,促进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
3、坚持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指导,着眼于特色农产品产业整体开发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延伸产业链和推广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完整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整体竞争力。
4、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保护和资源维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保护和开发相适应,强化节水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有效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协调一致,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5、坚持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的支撑。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强化生物技术、设施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及规模效益,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二)创新思路转变观念,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1、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全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可持续、资源环境可持续、农村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内容,整合各项碎片化的单项措施,系统谋划、分工协作,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一是农业产业可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资源环境可持续。严格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充分利用地表水和自然降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科学施用农业投入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发展休闲农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2、改变单一经营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第一产业中,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第二产业中,以农产品加工业重点,依托粮食、蔬菜、畜禽、杂粮、中药材、干鲜果、马铃薯、食用菌等八大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在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发展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新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努力提高效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4、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各级政府部门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搭建土地流转服务信息平台,进而规范土地流转流程,为土地流转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主体,扶持本土电商平台,支持企业建立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建设与沟通。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并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出台新政策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新北区:新增4个市级示范智能车间
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二次会议
2018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高峰论坛在西安开幕
市食药监局迅速贯彻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排查校园食品安全隐患
巩固农业基础 创新农业发展
德州市法院召开“三八”国际妇女节座谈会 孟祥刚出席
湖州交通建设提档加速
【暖新闻·江西2018】萍乡的哥好样的!
【朝阳区】召开项目推进调度会
5日晚至8日南昌部分地区有暴雨
秀洲区局荣获全区“三级干部大会”三项集体表彰
苍溪县依托职业教育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眉山铁塔公司党员进社区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活动
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敲定内地首个扶贫项目
市南区“政务ATM”要遍地开花 可办8部门的21项业务
南阳市检察机关举办“关爱祖国未来 擦亮未检品牌”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
522户“雇主”拿到劳动保障守法诚信“A”
浉河区多举措防治扬尘污染
昌黎县昌黎镇“四个到位”推动社会保障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