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提升绿色“颜值”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汉中,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素有“西北小江南”美誉。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推进产业与生态共进,实现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  
10月24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记者团走进汉中,一同探寻这座城市是如何增创生态优势、打造宜居城市的。  
保护一江清水 湿地公园构建生态画卷
近年来,汉中市坚持把保护汉江流域水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位于汉江中心城区段的“一江两岸”水环境治理工程,以汉江为轴心辖汉台、南郑两岸堤防,长度达24公里,是汉中市近年来大手笔打造的城市重点景观工程建设项目。  
汉江滨水生态湿地公园,自2012年启动以来,相继建成百年一遇防汛堤防、水力自控翻板闸、滩地溪流、广场道路、景观栈道等工程,修复生态湿地104万平方米,保留生态岛屿219座,形成了“一廊二线七广场”游憩体系和风景优美、生态稳定的湿地景观,有力地彰显了“水韵汉中、真美汉中”城市形象。  
项目坚持“水清岸绿、人水亲善”的理念,加大水域污染防治力度,分段建设垃圾收集点,并通过企业化运作,建设移动式生态厕所,实现污染零排放,营造良好的水源涵养和动植物栖息环境。  
汉中市一江两岸办旅游开发科科长闫晓明介绍,公园实行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有机结合,既有适应性强、净水固土能力佳的千屈菜、水生鸢尾、荷花等,又有观赏价值高的粉黛乱子草、墨西哥鼠尾草等,吸引大批市民游客的到来。  
汉中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2015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绿化83.74万亩,全市林地占比达70%,森林覆盖率59.11%,林业用地、森林覆盖率均居全省前列。  
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市29个国、省控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以上,汉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三位。
打造生态屏障 小村庄焕发宜居新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汉中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农村清洁工程为载体,培育和打造了一批“设施完善、村容整洁、机制健全、管理有序、生态秀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250个左右,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100多个,受益人口超过180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60.2%。  
城固县柳林镇小营村村支部书记周俊安介绍,小营村把改善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实行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集中处理和村组巷道、农户门前“一定三包”责任制,打好环境整治和习惯养成“组合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小营村沿主干道路栽植了紫薇、桂花、香樟等绿化苗木,绿化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主干道实现了三季有花香、四季有绿色、晚上有亮光。安装太阳能节能路灯238盏,硬化、拓宽村组道路1.7万米,铺设排污管3600米。“昔日‘出门泥巴路、污水四处流、垃圾到处堆’的村庄,变成了现在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全覆盖。”周俊安感慨道。2017年,小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707元,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收入增加,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三五”期间,汉中市将持续抓好汉江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建设与农村环保为重点,着力构筑生态保护屏障,把汉中建设成为宜居宜业、民富民安、和谐和美的幸福家园。(汉中日报)

用音乐制造清凉 第二届百灵岛音乐节即将开幕
安徽省万亩水稻陆续进入收割期
2月份郑州9个楼盘入市 多家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20%
大竹园村先后获得浙江省行政村示范档案室、浙江省卫生村、省级民主法治村、省级森林村庄、市级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点、市级文明村、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湖州
合作共赢路 文化交流桥——塞尔维亚人眼中的“一带一路”
陕西汉中:提升绿色“颜值”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垃圾桶被包围
抚顺县县长李正古:全面对焦聚焦 努力站排头
岳阳哈工特飞荣获“火炬杯”创新创业大赛初创企业组一等奖
韩军到市文广新局调研
兴国必先强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警民联调 处置纠纷
平果开展统一战线新时代讲习所系列培训活动
中共运城市委办公厅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运城市重大活动档案管理细则》的通知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丰南区黄各庄镇妇联多举措服务农村女性
以实干为荣 用实绩说话(评论员观察)
义县政协召开十三届一次常委会议
下线出租车改头换面 加装气罐后上街揽客
《冯子材·南关魂》剧组祭扫冯子材墓缅怀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