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移民村的“蜕变”之路:霞浦长沙村的华丽转身


霞浦县长沙村村貌。
宁德新闻网消息(本网记者 郭晓红 文/图)漫步在初夏的霞浦长沙村,美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整洁干净的人行道、崭新的3层小白楼、古香古色的文化中心……在这里,一切显得井然有序而又充满着生机活力。难以想象,曾经的这里,只是一片荒滩,村里环境脏乱差,群众收入水平低。
随着海堤的建成、福宁湾垦区的开发建设,多年来,长沙村主动抓住机遇,在党支部的引领下,牢固树立“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穿针引线靠党建”的工作理念,创新“五融五共”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施“扶贫先扶志”,实现三次转型成功,推动移民安居乐业,实现乡村振兴。如今的长沙村旧貌换新颜,成为霞浦县库区移民重点村、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党建引领
实现三次转型成功
长沙村是霞浦县库区移民重点村,1972年和1991年的两次移民,崇儒、柏洋160户群众背井离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长沙村,占全村总人口近一半。如何让移民移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成为当时各级党委和长沙党支部最牵挂的事。
彼时,长沙村党支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对全村的宅基地、耕地、山林、滩涂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新分配,把位于公路沿线最好的宅基地安排给移民建房,把最好的耕地、山林、滩涂分配给移民经营,所有移民克服了第一次转型阵痛,在长沙站住脚扎根。
2008年,霞浦经济开发区扩大建设,长沙村60%农田被征用,大量移民因失地面临第二次转型。“村民生活来源如何保障?”“如何能够更好地带领群众走上转型增收之路?”村党支部将目光投向了养殖弹涂鱼上。
由于长沙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党支部书记俞云灿和村两委班子一致认为,养殖弹涂鱼可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效益。然而,这一想法在当时也曾收到不少阻力和质疑。“万一养坏了怎么办?”群众认为,村里也曾大力推广对虾与青蟹的养殖,但都相继失败。为此,村民们对养大弹涂鱼的想法并不支持。
为让村民们吃下“定心丸”,俞云灿决定率先试养12亩大弹涂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大弹涂鱼试养真的成功了。群众的质疑消失了,于是,村党支部带领村民重新整合滩涂资源,在福宁湾开垦荒滩2000多亩,从广东引进大弹涂鱼规范化养殖新技术,成立了长沙大弹涂鱼专业合作社,组织失地村民投资入股养殖经营,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技术帮扶,组织党员、致富能手与失地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36对,帮助30户困难户争取每户3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解决了部分村民养殖资金缺口难题。
仅这项,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6300元,长沙村成为一时远近闻名的大弹涂鱼科技推广示范村,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大弹涂鱼科技示范基地。
正当村民沉浸在养殖业带来的增收喜悦中时,好景不长,2012年伊始,福宁湾长堤合拢,滩涂资源日益匮乏,移民又面临第三次产业转型。村党支部再次迎难而上,借助临近霞浦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瞄准发展园区配套服务业、布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村党支部和党员致富能人的引领带动下,村民们开始大力发展日用品零售、运输、饮食、观光农业、民宿等服务产业。
党群融合
助力脱贫攻坚
机制融合,才能促发展。党群融合,共推乡村振兴。振兴乡村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多年来,长沙村党支部推行“党建引领、干部包组、党员联户”工作模式,积极搭建平台,共同打好党群“组合拳”,助力脱贫攻坚。
村“两委”成员分别挂钩9个村民小组,村党员和经济能人联系4户建档立卡扶贫户和11户相对困难户,筹集资金13万元,引导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并通过申请小额贷款、安排公益岗位、介绍就业务工等形式,确保贫困户和相对困难户家庭都有稳定经济收入。
围绕“美丽乡村”主题,通过“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模式,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发展观光农业,吸纳农户、贫困户入股入社“抱团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村民年增收30多万元。
今年65岁的杨钦术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由于媳妇患有精神病,身患残疾的他也干不了重活,儿子和儿媳妇也无一技之长,一家六口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保障。在走访了解情况后,村里的党员干部向他伸出了帮扶之手。
在杨钦术家的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张精准扶贫联系卡,上面清晰记录着去年以来街道和村干部的帮扶过程:提供鸡苗发展养殖;安排杨钦术在村里从事保洁工作;介绍杨钦术儿子到福州学习木艺……
在街道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如今,杨钦术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仅去年,杨钦术一人的年收入就达近2万元,儿子在外务工一月收入近4000元,有了余款他将房子粉刷装修。“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我相信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杨钦术笑着对记者说。
多年来,长沙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将“三会一课”开在田间地头,真抓实干,切实解决群众问题,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此外,积极开展民主决策等一系列党内政治生活,通过多次“思想风暴”,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确立了方向,实现了扶贫先扶志。
2017年,长沙村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
村企共建
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民的腰包鼓了,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成为了村两委的心头大事。长沙村现有322户1270人,下设9个村民小组,其中库区移民160户612人,占总人口的48.2%。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多年来,长沙村积极探索与企业融合共建,共创互利双赢模式。
长沙村地处霞浦经济开发区商圈位置,辖区内有邦德合成革有限公司1家企业和长沙大弹涂鱼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专业合作社,周边还有庞大高科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恒盛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2011年,在村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下,规上工业企业—邦德合成革有限公司在长沙村落户,2013年8月公司成立党支部后,村党支部立即与其开展“联合共建”,签订合作协议,公司承诺不建职工宿舍楼,按每人每月补贴50元标准,安排公司400多名职工全部租住在长沙村民家中,发展“房东经济”,每年为全村带来400多万元的房租收入,村民人均增收3149.6元。
2017年4月,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国家光伏扶贫工程优惠政策,引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通过推行“党建+扶贫+光伏”发展模式,长沙村党支部向上级争取了41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资金,首年村财增收达5万多元,并与生产能力不足的贫困户签订协议,在光伏项目中折股量化切出20%作为分红,贫困户首年分红达2000元。该村还将位于长南片空余的3亩多集体土地平整,出租给石材厂,年实现租金收入1.5万元。
去年以来,长沙村还推行了“村企一体”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注册成立霞浦州之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美丽乡村”等投资作为资产打包注入,将长860米、宽12米的长沙旧海堤改建为“滩涂摄影美食体验中心”,建设仿古式木屋、休闲台和栈道,并以招商引资和统一发包的方式经营。2018年,村财收入预计可突破50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村财落后的局面。
截至目前,全村拥有荷花观赏池40亩、火龙果采摘园100亩、民宿旅馆23家,加上个体经营的京杂店、小吃店等,如今第三产业已成为长沙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万州弹子镇抓好农家书屋建设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2岁幼童误吞电池近20天 取出依然面临腐蚀性危险
市城管局灯光中心组织召开第三季度安全生产专题会议
梅县区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凝心归位抓发展 聚力奋斗谋幸福
成都9月推出约3.1万套商品住房上市销售
库区移民村的“蜕变”之路:霞浦长沙村的华丽转身
集贤县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入选第六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南京市启动工资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
珠晖区组工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市政设施专项整治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兰州市公安局关于对安宁区部分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的通告
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 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
43家!我市新增限上企业创历年新高
陕西省农村信用联合社汉中审计中心办公楼(1-5楼)室内外装修工程中标公示
永定区:特产蔬菜 强农富民
国家队基金二季度减仓股票:上半年齐亏 下半年有机会
群众反映:信号灯问题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举办路面病害机械化挖补劳动竞赛
月圆之际 你愿意做“临时子女”吗?
保定市2017年度山洪灾害防治市、县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升级及服务器更新招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