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精准帮扶选对路 残疾家庭建起产业园

  庞建华夫妇在采摘桑叶。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庞建华夫妇和工人一起喂蚕。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庞建华还喂养的两头黄牛。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8月6日16时26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3年前,当地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帮助庞建华建起蚕桑产业。在3年后的今天,重庆黔江庞建华这个多残家庭,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蚕桑产业翻了整整5倍,每年卖蚕茧、养猪、养牛和养蜂的收入超出10万余元。其自强不息的精神,荣登2017年第64期“重庆好人榜”。
  传统种植 走不出贫穷这道坎
  “种蚕桑很适合我们这个家庭,劳动量小,收入也还不错!”近日,在一个新建的蚕棚喂蚕的庞建华很开心地说。现年55岁的庞建华,家住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3组。因肢体残疾,不能外出打工和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前靠种一些传统的农作物,解决一家人的生产生活之用。
  庞建华家现有5口人,其母亲肖玉莲,今年78岁,2012年因病双眼失明,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照顾;妻子胡艾娥,先天性聋哑,她是这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两个儿子,一个在职教中心就读,一个在鹅池中心小学读六年级。
  2010年,当地党委政府为庞建华一家,解决5口人的农村低保。自黔江区扶贫攻坚工作启动后,在2014年把庞建华家确定为村里的建卡贫困户。
  精准帮扶 政府帮他建产业
  2015年初,庞建华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依托荒山和农作物养猪养牛,还种了6亩蚕桑。庞建华在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精心管理,当年喂养4张蚕,收入了6000多元。另外卖2头肥猪,收入了4000多元。
  庞建华家里的责任地较宽,属于当地典型的广种薄收的石壳地。他觉得这些坡地适合栽桑养蚕,2016年又新栽10亩蚕桑,全年养蚕16张,收入24000元,当年实现脱贫越线。
  2017年,庞建华将离房屋较远、撂荒多年的14亩地,请人重新开垦出来,全部种上蚕桑,当年养蚕30张,全年收入近6万元。当年,庞建华将养蚕卖的收入,大部分用于搭建一个400余平方的标准化钢架蚕棚。
  脱贫越线 扩建蚕桑产业园
  今年,由于基地的桑叶正值丰产期,他第一季蚕就卖了15000元。现在养的是第二季蚕,共有14张,再等10天就开始吐丝了。庞建华计划全年分四季养54张蚕,蚕茧收入实现8万元。
  在村里,庞建华是很多村民佩服的一个很勤劳的人,他家的3间木房是他在20多岁的时候修建的。老屋旁边的2间平房和门前宽阔干净的水泥院坝,都是他近年来靠发展蚕桑产业修建的。
  除了养蚕,庞建华在每年卖猪、卖牛及6桶蜂蜜的收入,一年差不多有2万元。他计划明年把附近村民的荒山荒地,流转一部分,把蚕桑规模发展50亩。

东莞今年将举行“2018世界莞商大会”
潮安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获“粤治”优秀案例
2018年全国越野摩托车大奖赛(亳州站)开赛
市法制办主任彭永军赴天台调研基层法治政府建设
国网中方县供电公司:开展更换避雷器现场作业培训
黔江精准帮扶选对路 残疾家庭建起产业园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深调研促企业发展
打造创新产业高地,武汉中科医疗科技工业技术研究院揭牌
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怀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座谈会召开
鼓台中心区水系综合治理PPP项目持续推进
巴西劳工党人称卢拉打算退出总统竞选
演了60年的越剧经典剧目《红楼梦》 要来成都了
李远青到挂点服务企业开展暖企行动
龙王庙组气藏磨溪009—X1井累产天然气突破20亿方
荆门40多所学校开设防性侵教育课程 上万名学生受益
普法教育进军营护军拥军鱼水情
“爱上图书馆”首场走亲亮相海盐
晋江办丧事不能奏喜曲引热议:丧礼上的不文明遭吐槽
乡村振兴的弄潮儿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统一标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