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之路越走越宽——承德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巡礼

    本网记者 孙丰
承德,水色晶莹。蜿蜒的水系,如同血脉贯通山峦、沟谷和盆地,映照出承德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决心。
承德,绿意摇荡。绵延的山脉,如同筋骨连起都市、城镇和农村,见证了承德人民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承德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和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切实把中央和省赋予承德水源涵养、生态支撑这个特殊使命扛起来,把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扛起来,把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扛起来,进一步调高标尺、自我加压,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迈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生态是承德的最大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恪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高质量的发展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无论是在调研中还是在事关全市发展的大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周仲明反复强调。擦亮绿色名片
——筑牢生态屏障,保护中守特色谋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绿色发展”首先要保持绿色,绿色是本质,是“本色”。
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我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永恒竞争力,科学利用生态优势,创新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出一条具有承德自身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差异化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持续植树造林,让大地更绿。
承德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再造三个塞罕坝、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草地生态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目前,全市森林面积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0 万亩发展到3417 万亩,森林覆盖率也从新中国成立时的5.8%提升到了57.6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15 年来,全市退化草场面积减少50%以上,草地植被覆盖度由工程实施前的平均30%提高到了60%以上。
承德的绿色不仅展现在葱茏的青山里,还体现在蓝天碧水中。
为了给京津送去源源不断的清水,我市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重点实施21 世纪首水、中小河流治理、潮滦两河水源涵养林等157 个项目建设,组建水务集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 模式,实施了滦河、武烈河治理、双峰寺水库、中心城区给排水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同时加强监管,推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河长制”,实施水总量和污总量控制。全市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全市新增蓄水能力1074 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8300 平方公里,确保每年密云水库56.7%、潘家口水库93.4%水源的稳定输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我市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减煤、治企、控车、抑尘、增绿”实招频出。从清洁能源供应入手,聚焦削减燃煤污染,全力打好“减煤攻坚战”;控制工业污染,对重点行业加强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运行监管,提高污染治理效率;提倡绿色出行,对各种汽车严格管理,减少尾气排放。截至2017 年12 月31 日,市区优良天数291 天,继续保持京津冀前列,pm2.5 平均浓度35 微克、下降12.5%,提前3 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打造绿色产业
——强化生态经营,做到绿色与经济齐飞,生态共发展一色
绿色,不仅是生态,也是产业。
如今,走在承德大地,一个个大数据项目签约落地,一个个山泉水项目建成投产,一座座风电、光电项目并网发电……可以感觉到,在这片土地上,处处演绎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变奏曲”。
过去的一年,在绿色发展这道转型关口面前,我市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的优势,依托良好的生态,大力嫁接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十大绿色产业”,努力走“差异化、特色化、增量调整”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新旧动能换挡升级。
去年6 月12 日,世界首条亚熔盐法清洁提钒生产线,在河钢承钢公司投入运营。这是我国提钒工艺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开启钒钛产业实现清洁生产、绿色转型的崭新里程。
在绿色发展中,我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注重突出特色,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注重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注重引导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整合、扩张、改造升级,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5 家,确保了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除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市还大力培育“十大绿色产业”,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努力实现主导产业向绿色转变。
去年以来,我市加快培育绿色产业体系,绿色产业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市引进实施亿元以上绿色产业项目618个,总投资4341.3 亿元。其中,31 个省重点项目中,“十大绿色产业”项目占70.9%;300 个市重点项目中,“十大绿色产业”项目占71%。全市“十大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9%,高出工业12.9 个百分点,实现主导产业向绿色转变。
放眼承德大地,绿色产业正成为绿色崛起强有力的支撑。绿水青山,流金淌银,“高质量的gdp”正在取代“高增速的gdp”。共享绿色红利
——发挥生态优势,走生态生财双赢之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天天都忙着接待游客。”在滦平县两间房乡苇塘村“唐乡”乡村酒店工作的刘玉梅提起去年的旅游季节高兴地说,“不光我们这里忙,‘唐乡’项目的到来,带动村民们开的农家院也家家生意兴隆。”
近年来,我市始终牢固树立绿色民生观,以人为本,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生财双赢之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幸福指数的支撑点。
积极推进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旅游产业。我市大力建设生态、体验、观光、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和林下经济产业,重点打造了9 个精品片区和15 个特色小镇,涌现出一批靠林果业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村庄,引进首旅寒舍、中青旅等29 家战略投资者,签约美丽乡村建设项目63个,计划总投资254 亿元,通过持续滚动打造,到2020 年,全市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让生态美和百姓富,还有一个好的途径是发展经济林产业。
“我们村的苹果园是778 亩的山地梯田,应用了现代化省时、省力的生产栽培管理技术,三五年以后亩产能达到750 公斤。山地气候特殊,产出的苹果口感特别好,肯定不愁销路。”滦平县西双栅子村党支部书记张松高兴地说。
我市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围绕“一环六带”农业产业布局,全力推进板栗、苹果、山楂、仁用杏、沙棘、苗木花卉中药材、大榛子等木本油料、时令果采摘等八大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983.5 万亩,仅果品产业就覆盖了7.2 万名贫困群众,经济林产业已成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之一,为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全市还涌现出了神栗集团、怡达集团等一批林业龙头企业,通过发挥本土特色优势,挖掘生态产业潜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我市以生动的实践,构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
春潮天地荡,风帆征途扬。在绿色崛起的进程中,我市正朝着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奋斗目标,步履铿锵,奏响绿色发展的高亢旋律。

2017年洪泽区新改建农桥68座
咸宁市创业创新大赛通山选拔赛举行 参加市总决赛名单揭晓
京畿廊上舞龙头 ——河北廊坊市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带动乡村振兴观察
市区开展道路交通秩序大整
西安区坚持巡查暗访构建安全环境
“两山”之路越走越宽——承德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巡礼
常德市财政林业部门聚力发展茶油产业
青连铁路电力工程今天全线开通!从日照出发,能到这些城市!
惠州市两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
中央环保督察组 “回头看”边督边改情况
瑞丰园二期等区域明早停水或降压
宿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昨召开
福州市中招填报志愿咨询会举行 11所一级达标校这样填报
陈向平暗访督导脱贫攻坚工作
祁阳二中:重阳节里笑声多
法官律师面对面 淅川法院请律师“挑刺儿”
环保局开展水质自动站布点勘察
绵阳市纪念"5·12"特大地震十周年征文演讲比赛颁奖啦
市长蔡丽新赴昆山开展经贸招商
丰南区工信局精准服务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