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导语
    这是一群平凡农民书写的传奇,18枚“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这是一个普通村庄创造的奇迹,从40年前的“要饭村”变为今天的美丽宜居村庄。
    安徽小岗村,因改革而活,因改革而兴。
    40年来,改革大潮奔涌浩荡,小岗人虽一度也有彷徨徘徊,却始终坚守改革初心,奋楫争流,与时代同进步。
    恰似一个缩影,又如一个隐喻,小岗四十载的变迁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生动写照,小岗的前进之路也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
    A
    改革决定命运:从“一声惊雷”到“多点开花”
    金秋十月,地处皖东北的小岗村稻菽飘香,喜迎丰收。村头改革大道两旁的农业产业园正火热建设;村里友谊大道两侧,农家乐、特产店林立,“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引来南来北往的游客;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小楼错落有致,楼内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等设施一应俱全。
    “过去我们住的是茅草房,点的是煤油灯,烧的是柴草,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站在自家的农家乐外,看着熙来攘往的游客,75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感慨万千。
    40年前,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让小岗村民缺乏生产积极性,“上工像绵羊,休息似倒墙,一年累到头,还是饿肚皮”。为了吃饱饭活下去,1978年的冬天,严金昌等18户农民凭借敢为人先的勇气秘密商议分田单干,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也定格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包产到户明晰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大包干”第二年,小岗生产队粮食总产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产量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18倍。
    以此为起点,从安徽到全国,从农村到城市,坚冰融化,大地回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40年里,中国从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命运,而小岗也从“要饭村”变为“富裕村”,从当初一百多人的生产队发展为有4173名村民的全国十大名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2元增长到去年的18106元。
    “在小岗一路看到的农家屋舍变化让我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不久前来到小岗参观的意大利共产党国际部协调员弗朗切斯科·马林焦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改革令人震撼,他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让人民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大改善。
    巨变的背后,是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共进步的发展轨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村总产值增长超过55%,达5.4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
    “小岗村的改革实践证明,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难发展。”安徽省委改革办副主任王飞说。
    从“一声惊雷”到“多点开花”,这不仅是小岗的改革轨迹,更是中国改革不停步的“缩影”。
    B
    改革并非坦途:从“认识起伏”到“人心思进”
    “大包干”解决了吃饭问题,无工不富,要发展还得办企业。当年起草“大包干”生死契的严宏昌对小岗错过乡镇企业的发展浪潮耿耿于怀。在“大包干”后,他自费考察江浙经验,动员村民们办集体企业,但最终因意见不一无疾而终。当上全国标杆的小岗人觉得,是农民就该安心种地,“多打粮食才是硬道理”。
    2003年,“大包干”20多年后,小岗村陷入发展困境。全村人均收入仅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
    改革不会一劳永逸。在起起伏伏中,小岗人逐渐形成共识:“社会不断发展,小岗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行呐。”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04年,在以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沈浩为代表的党组织带头人带领下,小岗村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
    “沈浩书记来了后,做得最多的也是最难的事就是解放人们的思想。”“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那时小岗人“等靠要”思想严重,明知光靠种地刨不出金子,却不敢尝试其他产业。
    51岁的村民王如霞就曾是沈浩当时的“工作对象”,为了劝她种植葡萄增收,沈浩主动上门动员,讲市场、说销路,最终打消了她的顾虑,王如霞成了第一批“敢吃螃蟹”的葡萄种植户。如今,她的4亩多葡萄园备受游客青睐,一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
    思想变,发展好。“过去我们认为,土地是命根子,苦守着一亩三分地,老是致不了富。”严金昌说,现在小岗人的观念转变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才是对路,他家的35亩地全都流转了出去,一家人专心经营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心思进的软环境加上“大包干”的名气,让小岗日益成为投资的沃土。
    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小岗,实行“互联网+大包干”的农村电商经营模式,打开小岗农产品的销路;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投资10.6亿元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今年底第一块小岗产的面包将下线。
    “过去小岗村老百姓牢骚多,这几年基本没有了。”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说,持续深化的改革解决了小岗人的发展问题,让他们有了获得感、有了奔头,人心思上、思富、思进的氛围起来了。
    如今,小岗4000多村民中,自主创业的农场主、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已达100多人,从事二、三产业的超过2000人。
    C
    唯改革才有出路:从改革地标到精神高地
    2018年金秋,中国农村改革40年暨中国乡村振兴高层论坛在小岗开幕,与会的专家济济一堂,畅谈乡村振兴,总结改革得失。
    就在几个月前,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政党领导人和代表在小岗就“改革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国内专家学者开展了对话讨论。
    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小岗,是来探寻当年改革的初心,更是来汲取改革的力量。
    40年来,小岗村受到过“发展太慢”的指责,甚至还有种种曲解。敢闯敢试的“大包干”精神是否过时?今天的小岗又有着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小岗是改革的精神高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小岗‘大包干’精神仍然不过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认为,小岗“大包干”成功的背后是小岗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是党和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为民精神,这些构成了小岗精神的重要内涵。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小岗精神仍熠熠生辉,有着非常现实的针对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考察时强调,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已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不久前,小岗村党委换届,“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之子严余山再次当选新一届党委委员,负责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等工作。他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小岗村新评选出的18位致富带头人之一。
    从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到今天小岗新18位致富带头人,两个“18”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改革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40年前,父辈是被饥饿倒逼着变革,今天我们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发展空间,改革的步子迫切需要再快一点再大一点。时间不等人啊!”严余山一口气列了一串早已盘算好的计划:放大小岗品牌优势、增加村民分红、制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智能农业……
    严金昌的家里,当年讨饭的花鼓如今成了吸引游客的物件,花鼓唱词也从“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变成了今天“凤阳再不是旧模样,致富的道路宽又长”。                     据新华社

医院农贸市场迎检工作准备充分
市文广新局举办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
【泰然应急讲堂】请更正用手机的这些坏习惯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九连停
唐山曹妃甸市场监管局走进市场为计量器具“体检”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郑在寻人!男子昏迷街头病情危重,医院急寻其家人
曲阜开展“两个引领”行动深化精神扶贫
江永百岁老人包粽子包了80载 市民称吃了她包的长寿
市政协委员视察我市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情况
合肥这位考生家长说:高考这么兴师动众是一种压力
打通断头路金乐路东延线建成通车
无偿帮工死亡 调解获得赔偿
慈口村村民在挑拣准备销往全国市场的毛豆
加快建设质量强市 第四届市政府质量奖评定工作启动
我市将打通医院数据壁垒 患者转院无需重复做检查
惠城区:乡村“领头雁”展翅带动农业腾飞
“儿童之家”全覆盖
关于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方山11月21日开展接话接访活动的公告
村官碗里没有肉 一怒摔碗还搅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