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科技一直在行动

  ■打造众创田园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农村是靠农业吃饭的,农业作为支撑其他产业的第一产业,是振兴乡村的第一步。
为加快培育建设开放式农业农村众创空间,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久前,我市出台了《湖州市众创田园(星创天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该《管理办法》在培育建设开放式农业农村众创空间,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开展技术集成示范,进行创业培育孵化方面出台配套政策,以真金白银力促农业科技创新。
认定为湖州市众创田园的给予10万元奖励,认定(备案)为省级“星创天地”的给予30万元奖励,认定(备案)为国家级“星创天地”的给予40万元奖励,分阶段下拨。同一单位被认定为不同级别的,按高的奖励资金进行奖励,不重复奖励。奖励资金可用于众创田园的孵化平台建设(房屋租赁、网络宽带、线上服务内容开发、设备采购维护、创新创业培训等)和示范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示范基地等)。
该《管理办法》出台后,湖州开发区即刻组织开展众创田园(星创天地)申报指导工作。先后在湖州盛禾农业有限公司、湖州金莲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湖州一通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杨家埠南山湖家庭农场实地走访,与企业负责人座谈,详细了解企业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众创田园工作创建情况,指导企业做好前期申报材料编制和创新创业机制建设,鼓励农业企业构建面向社会开放的农业众创空间,带动和激发农业领域创新创业激情,服务三农发展。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的背后,一个科技创新的春天正在湖州大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省级及以上星创天地10家,建成公共服务面积2.9万平方米、示范基地1.8万亩。累计培育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37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126家,其中29家被考评认定为优秀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全市3家省级以上农高园区,研发推广新产品25个、新技术新模式11个、培训从业人员3300人次。
■推行特派员制度 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抓住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我市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许多乡村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即使在过去几年整体经济运行的“疲”态中,乡村发展也在不断地积蓄着力量。这些质变和量变的背后,离不开为之不断默默付出的人们,其中就包括广大的科技特派员。作为“三农”工作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特派员在打造特色产品、服务群众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
目前我市拥有10个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 63名市级科技特派员、 2个市级团队科技特派员。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运用新的创业理念、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实现了技术、人才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对接,推广农业技术48项,培训农民1.5万人次,推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吴兴区农林局派驻八里店镇特派员杨丽丽,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了光唇鱼规模化繁育养殖技术、桑园病虫害抗性监测体系建设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在日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池塘循环水养殖新模式项目。派驻期间,她还为派驻乡镇争取到了基层渔技推广项目资金,每年为渔业科技示范户提供300元/户的农资补助,技术服务工作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市经济作物推广站派驻安吉县梅溪镇特派员殷益明,结合当前国内外趋势,两年来在安吉自良果园反复进行试验,研究各个选育的葡萄品种特性,筛选出了最适合当地的品种,并根据品种特性,研究了一套适合全县域推广的避雨栽培设施与相关配套技术。选育的优新品种葡萄亩产量约1000至1500公斤,亩产值可达1.5万元以上,比常规品种新增年产值5万元以上,给农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南浔区石淙镇特派员丁新新,为石淙镇南美白对虾养殖场与上海海洋大学牵线搭桥,协助建立了零换水系统等先进管理模式,实现了养殖废水“零排放”;市农科院湖羊产业团队特派员结对服务鑫华饲料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开发推广了颗粒料、饲料牧草、农业废弃物秸杆青贮利用技术等成果;省淡水所鱼蟹产业团队特派员与恒鑫水产养殖合作社、湖州湖旺水产种业有限公司等近10家单位合作,开展了河蟹青虾等生态混养模式培育技术研究示范、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发服务等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科技特派员在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现场培训、课堂教学、发放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了贴近生产实际的专业技术推广和综合知识培训,带领和指导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普遍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他们积极投身于湖州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助力打通农业科技服务落地“最后一公里”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基层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实施科技项目 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科技的种子要生根发芽,同样需要选对土壤。用好科技要素必须了解我市农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撑。
为此,我市加强科技项目实施,提升农业创新水平。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谋划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开展市级农业和生态领域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工作,今年共征集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项目需求35项。近两年来,共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
春寒料峭,在长兴东方梅园有限公司看到的却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一朵朵梅花傲立枝头,竞相绽放,寒风吹过,一阵幽香飘过……
“要说这香可不是一般的梅香,这里面蕴含了科技。”县科技局工作人员兴奋地说,“这家公司种出来的梅花可是荣获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呢!”
梅花香自苦寒来,东方梅园的梅花产业亦是如此。
长兴素有“青梅之乡”的美称,有着1300多年青梅栽种历史,全县5万多亩青梅林年产鲜果6000多吨,曾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但上世纪末,青梅鲜果市场滑坡,加之缺乏突破性品种,产业技术落后成为制约梅产业转型升级和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许多梅农含泪砍掉上百年的梅树当柴烧。
看到此场景有一个人心理十分难过,那就是长兴东方梅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红,于是他开始收购这些梅树并以此为创业项目。“我当时以每株5元的价格收购老梅树桩,花300万元搞了400亩梅花培育基地。”讲到当年这一壮举,吴晓红有点激动。
吴晓红在老梅桩上采用高位嫁接技术,让开白花的青梅树,绽放出千万朵红梅。建起基地后,他四处寻访名师学习嫁接和造型技艺,并从全国搜罗了20多种奇梅,还引进了日、美等国的新品种。2000年春天, 2000株梅树竞相吐芳争艳,国画中的“残桩老梅”变成了现实美景。
吴晓红售出的第一批红梅赚了近百万元。当地的梅农恍然大悟,纷纷向“梅桩疯”取经,他不仅传授技艺,而且提供种梅枝芽,迅速扩大梅桩嫁接培育面积。目前,东方梅园有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红梅基地,有各类优良梅花品种共计60余个。从枯木到新蕊,从果梅到花梅,科技让长兴的梅产业走过寒冬迎来了暖春。
东方梅园不仅梅香飘四方,其梅产业更是凭借科技砥砺前行。 2009年由公司自主培育的红梅新品种“东方朱砂”成功地通过了梅品种国际登录。
梅香四海不是难题,但如何让来自世界各国的宾客足不出户也能欣赏到梅花的高洁清雅?吴晓红把目光瞄准了鲜切梅花。
“梅花鲜切花技术”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梅花是木本花卉,在插花利用中存在花苞脱落、枝条发黑、花期短暂、花苞不发等诸多技术难题。因此梅花插花成为一条前人想走而一直没能走通的路。”为此,吴晓红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在他的千亩梅园进行梅花鲜切花的品种筛选、催延花期、包装保鲜技术跟踪试验。历经3个春夏秋冬,这道技术难题终于被攻克,培育、保鲜、花蕾防脱落技术在实验室获得成功。不仅如此,公司还开发出梅花的60多个副产品,成功提取了天然新鲜梅花中的香味精华,研制了梅花香水,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东方梅园运用科技改造老龄梅树,生产“中国香”系列梅花香水,不仅让梅花在转型升级中开遍了中国,更是凭此荣获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只有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才能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湖州日报)

领英(深圳)创新中心运营 助力深圳吸引全球英才
谷城:奋力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
桂林青蒿琥酯驰骋“一带一路”
暴雪!大暴雪!入冬最冷时段明夜开启 零下低温将持续到2月
《宁波市批发零售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乡村振兴科技一直在行动
万向聚能城在浙江大湾区播下一颗“聚能”种子
为保资产串通朋友玩虚假诉讼两当事人被取保候审
九龙坡区三举措实现民生工程“开门红”
【国土局】召开征求意见企业座谈会
新石器烤肉烤出活虫?孕妇:这个“加餐”有点瘆人
殷昭举带队调研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项目建设
“温州馆”首次亮相2018北京科博会
三级伤残,为何办不出残疾证?
食品生产稽查合格产品信息公开表
白泉有位热心老党员 自己出资造凉亭 义务打扫十三年
三亚直飞济南 正月十三才有票
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举办校园毒品预防教育讲座
种稻有机器 田间管理忙
安徽省安监局专家组来淮北市供销社安全生产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