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容桂”中心组团强势回归


制图/曹宪尚
  佛山新闻网讯 佛山日报报道:以强中心引领全区城市现代化建设,“大良-容桂”作为顺德中心城区,要有中心城区的形象和担当,努力建设150万人口规模的高水平中心城区,打造成顺德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展示窗”。
  以上表述出现在1月8日举行的中共顺德区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中。
  3天后,顺德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对强“心”计划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落实要求。
  打造“大良-容桂”强中心!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站在迈向现代化顺德的新起点,顺德人早早选定了他们回应时代要求的策略。
  规划先行打造城市强中心
  “大良-容桂”强中心并非新概念。
  早在2004年,《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就提出“2+5”组团城市战略,其中的“2”指2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区,“大良-容桂-伦教”组团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2016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大良-容桂”组团升级为城市副中心,在佛山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显重要。
  肩负着“城市副中心”的使命,“大良-容桂”组团不可谓不任重道远,推行进展却难言乐观。
  地理上,一条德胜河成为两个街道的天然隔阂,德胜大桥、容奇大桥两条交通要塞日益堵塞,成为两个街道融合的现实瓶颈,规划多年的祥和路过江隧道如今仍旧停留在图纸上。
  产业上,大良作为顺德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发达,容桂则是全国首个“千亿大镇”,制造业实力强劲,但长期以来局限于传统的专业镇“背靠背”的发展模式,两个街道的产业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发展。
  行政上,两个街道的行政藩篱也没有得到有效突破,更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协调议事机制或机构。
  诸多原因之下,“大良-容桂”组团尽管储蓄了从官方到民间皆一致看好的势能,却并没有产生百万人口级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佛山副城市中心的担当体现得也并不明显。
  2017年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先后到大良、容桂以及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进行调研。作为中心城区,“大良-容桂”组团是如何规划的?相互之间如何联系?如何融合发展发挥强中心的引领作用?这些都是郭文海及其党政团队希望破解的难题。
  规划先行,是他们找到的突破口及制高点。
  今年的顺德区政府工作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阐述“大良-容桂”强中心的打造,内容涉及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配套等多个方面,均以“规划”二字贯穿:
  按照150万人口规模城区标准,高起点制定“大良-容桂”中心城区发展规划;
  研究规划金沙大道南延线,加快推进105国道节点和325国道节点快速化改造;
  研究规划大良和容桂之间的快捷通道,推动中心城区向伦教拓展;
  规划布局科学馆、新体育中心、工青妇教综合活动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中心城区文体商业服务能力;
  整体规划清晖园片区、华盖路步行街,加快建设容桂上佳市特色文化节……
  一系列的“规划”凸显了顺德此番打造“大良-容桂”强中心的高度与决心。
  跨越发展呼唤城市强中心
  “大良-容桂”组团此番亮相就成为顺德各界关注的焦点,实非偶然。事实上,从企业发展到市民生活的刚需,强区呼唤强中心的迫切感,已在顺德人心中生长多时。
  顺德总面积806.15平方公里,改革开放40年来,这个弹丸之地创造了许多辉煌的发展业绩。
  这里上演着改革的传奇:上世纪80年代开创经济发展“顺德模式”,从农业社会一跃进入工业社会;90年代率先开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之首; 进入新世纪,推进商事制度等改革,成为广东省改革创新试验田。
  这里汇聚近10万家各类企业,形成了2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了美的、碧桂园2家世界500强企业,培育了39家规模超10亿元民营企业,拥有24家上市公司。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顺德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9亿元,综合实力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市辖区百强第一位,九次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
  然而,这样一个不断创造改革开放发展奇迹的地方,城市形态却远不及周边地区。且不说与广深莞的差距,就连同一市内的兄弟区南海、禅城也难以匹敌。“大良-容桂”中心城区范围内找不到一个像样的体育馆、科学馆、青少年宫。中心城区仅有的顺德体育中心、顺德青少年宫充斥着满满的“年代感”,都是80后一代的童年“回忆杀”。
  过去,不少顺德企业向政府要政策要地,但随着发展进入新周期,企业向政府要得更多的是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不仅关系到项目引进,更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的引进。
  广东顺德同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主管黄仁义在一次人才调研座谈会上表示,公司此前对接过几位博士,前期沟通很顺利,但终究没有成功引入——博士们觉得顺德太小了。就连黄仁义本人也没有在顺德居住,而是选择每日往返广州。
  已经被认定为顺德高层次人才第六类人才的广东顺高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何敏宜是顺德人,抛开与生俱来的乡土情怀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长期遥遥领先带来的优越感,何敏宜也不得不承认,“邻居”南海的城市化程度更高。
  不少企业的招聘主管也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同一企业、同工种,工作地点设在广深分部比设在顺德总部的岗位更容易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当前顺德的城市形态与顺德的社会经济实力不匹配,城市形态已经成为顺德未来发展亟待突破的一大瓶颈,已是顺德上下的共识。
  “大良-容桂”强中心建设一经提出,拍手叫好声不绝——其不仅回应了顺德发展的时代要求,更回应了不少人的中心城区情结。
  顺德区人大代表姚翼虎来自容桂,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顺德打造“大良-容桂”强中心的兴奋,表示这是“打鸡血”了——就在去年,姚翼虎在参加顺德区人代会分组讨论的时候还在与容桂代表团的代表们探讨中心城区的“边缘化危机”。
  机遇重重助力城市强中心
  坚定不移造环境、造空间,被顺德区第十三届党代会三次会议列为党委政府推动发展的第一要务。
  毫无疑问,造环境、造空间的首要落点即是可视、可感的城市形态,“大良-容桂”作为顺德中心城区理所当然要成为顺德城市形态的“颜值担当”。
  历史也确实行进到了让人振奋的机遇轨道上。
  目前,顺德境内城际轨道线路共计4条,总长度约115km; 未来五年建成城市轨道交通共7条,总长约117.6km,目前已运营线路1条,5.3km; 在建线路3条,56.1km; 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线路3条,56.2km。其中涉及“大良-容桂”中心城区的线路就有3号线、11号线、9号线、13号线。
  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局长黄志捷介绍,今后将通过轨道交通提升大良容桂中心城区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加强中心城区与南沙、番禺的衔接,充分发挥东部片区对接广州及珠江东岸城市的优势;另一方面加强“大良-容桂”中心城区对西南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将力争佛山轨道交通3号线顺德段全面动工、具备条件的区间盾构始发,同时精心筹备拟建轨道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市级部门开展11号线、9号线一期、13号线的前期相关工作,加强大良、容桂、伦教之间的交通联系。
  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德胜河不再是横亘在大良、容桂之间的天然阻隔,摇身一变为“一河两岸”景观纽带。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常务副局长吴振海表示,德胜河“一河两岸”是顺德打造“大良-容桂”强中心的重要抓手,将以德胜河“一河两岸”构建现代化滨水中心区,加快推进大良-容桂交通连接研究,密切一河两岸交通联系。
  机遇当前,谋事在人。从前囿于各种因素而推进不力的两强联合,如今也各自释放了合作的诚意和信心。
  大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吴显强表示,大良将不负顺德中心城区之重托,努力实现“1+1>2”的组团效果。他还认为,“大良-容桂”强中心打造可以参考广佛同城的沟通机制。
  容桂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国兴也表示,容桂将和大良加快对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为顺德打造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展现担当。
  交通路网对接是两位街道主官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目前已经初步确定在容奇大桥东西两侧各增加一条“大良-容桂”通道,具体选址正在论证。围绕德胜河“一河两岸”打造城市客厅也是两位主官不谋而合的工作重点。
  打造“大良-容桂”强中心不仅是大良、容桂的机遇,其强中心辐射效应更是整个顺德的机遇。这一点,紧邻“大良-容桂”中心城区的伦教看得十分清楚。伦教街道党工委书记卢德全将顺德打造“大良-容桂”强中心并东拓中心城区看作伦教的黄金发展机遇,表示将不等不靠、积极主动融入“大良-容桂”中心城区,谋求伦教新一轮发展。
  万事俱备,东风亦来。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陈莎
  采写/佛山日报记者骆苏艳

[新都区]加强物业管理 建设宜居小区
民权: 公益在线、助学圆梦
合川区龙凤镇:积极推进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工作
2.1万余人进入2018年山东公务员考录面试
高温天吹空调过量 当心寒病“反季节”出现
“大良-容桂”中心组团强势回归
大学生成了“香饽饽”
珙县1至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市第三
文明创建曝光台:危险!行人闯红灯被摩托车撞倒
省安全监管局组织第十七期周末大讲堂视频专题讲座
任鹤林讲开封年画里的故事系列报道之八:黄金万两(上)
市旅发委开展节前旅游行业安全检查
联袂谱写“生态西河”乡村蝶变曲
共享按摩椅遍地开花 碎片化消费有喜有忧
石市小麦机收近8成 未来三天仍有雷阵雨
赤坎区召开2018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会
走访查黑点 问询促整改 佛山积极跟进各级督办案件 回应百姓关切
排队结了个账支付宝被盗刷近千元
高温天气致厦门人“出逃” 内地“火炉城市”居民:厦门凉快多了!
天心区文源街道金汇社区积极参加微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