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山道古第十期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由周苗为大家讲述
曾经的嵊泗洋山等地
捕捞大黄鱼的盛况
“黄鱼渊薮”话洋山
千万年来,浩浩荡荡的长江奔腾而下,与钱塘江相会于东海之滨。以千亿吨计的巨量径流调节了近海的水温、盐分,同时裹挟而来的大量泥沙中,也蕴含了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些,为各类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地处江海交汇处的嵊泗列岛,最先享受了这一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嵊泗境内海域辽阔,岛屿众多,大大小小数百座岛屿如海上长城绵延上百公里。嵊泗傍海而生,因渔而兴,自远古起便有先民在此渔猎繁衍,并由此孕育了灿烂的海洋文化。
(网络配图)
据统计,嵊泗海域生长有鱼类210种,虾蟹甲壳类75种,头足类11种,藻类118种。
与大陆仅一水之隔的洋山区域,最早被先民们开发利用,境内的大黄鱼资源有2500年的捕捞历史。公元前505年,吴越两国在杭州湾口至洋山一带发生海战,吴军因军粮匮乏,一度以捕捞大黄鱼充饥。据后来的史书记载,“属时风涛,粮不得度。王焚香祷天,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鱼逼海而来,绕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
如果说,吴军捕捞大黄鱼只是属于偶发事件,用于临时性救急,那么两宋时期在洋山形成大黄鱼渔场,并由此产生“洋山鱼”“洋山汛”等历史名词,则是中国渔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了。
(网络配图)
宋代,浙江、福建、江苏等地的渔民抓住大黄鱼的洄游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捕捞,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每年农历三四月的渔汛期间,北至大戢洋,南接岱衢洋,西起王盘洋、东连徐公山的广阔海域内,万船云集,煞是热闹。宋《宝庆四明志》记载了当时的情形:“三、四月,业海人每以潮汛竞往采之,曰洋山鱼。舟人连七郡,出洋取之者,多至百万艘。”
当然,这里的百万艘可能存在着水分,但于此亦可见当时捕捞大黄鱼的盛况。南宋建炎年间,在大洋山设立三姑巡检寨,并驻扎大量士兵,应该有着维护渔业捕捞秩序和渔场治安的考虑。
(敲罟作业示意图)
元代时,洋山渔场得到进一步开发,清乾隆《金山县志》称,元时洋山“居民稠密,烟炊相望”。来自东南沿海的渔民们在附近岛屿搭棚建厂,作为渔汛期间的暂住地,并用来加工大黄鱼,晒制鱼鲞等。有些则干脆在洋山定居。总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鱼类资源,洋山被认为是舟山群岛最早开发利用的岛屿之一。
明代大宗捕捞的海洋鱼类仍然是大黄鱼,洋山大黄鱼一直维持着旺发的态势。在现存的一些典籍中,将洋山描述成大黄鱼的渊薮,仿佛是取之不竭、捞之不尽的东海鱼库。“盖淡水门(洋山一带)者,产黄鱼之渊薮,每岁孟夏,潮大势急,则推鱼至涂,渔船于此时出海捞取,计宁、台、温大小船以万计,苏松船以数万计,小满前后凡三度,浃旬之间,获利不知几万金。”
每年的大黄鱼汛,浙江的宁波、台州、温州等地的渔民聚集于洋山,“每岁一大鱼汛,在五月石首发时,即今之所称鲞者。宁、台、温人相率以巨舰捕之。其鱼发于苏州之洋山,以下子故浮水面。每岁三水,每水有期,每期鱼如山排列而至,皆有声。”随着数量众多的渔船涌入,洋山成为渔民们首选的聚居地和渔获加工地,每到渔汛季节,繁盛异常,“羊山在金山东南,大七(戢)小七(戢)之外,今渔船出海,皆在松江崇阙口、盂夏鱼时,繁盛如巨镇。”
尽管明朝初期曾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但每逢渔汛,大规模的出海捕捞大黄鱼活动仍无法禁绝,“每遇黄鱼之月,巨艘数千,俱属犯禁。议者每欲绝之而势有难行,情亦不忍也。”
与宋元时期相比,明代的大黄鱼捕捞规模更大,捕捞技术也更为先进。浙东的渔民们已经非常熟悉大黄鱼的生活习性和洄游路线,并利用大黄鱼在生殖期鱼鳔能发声的特性,捕捞时先用竹筒探测鱼群的活动方向,然后再下网张捕。“渔师则以篙筒下水听之,鱼声向上则下网,下则不,是鱼命司之也”。在洋山海域捕捞的渔民,也使用这种比较先进的方法探测鱼群,“一名洋山鱼,盖洋山鱼所出处也。鱼能鸣,网师以长竹筒插水中以听之,闻其鸣则下网,每获至千余。”这种利用大黄鱼发声探索鱼群的方法,为沿海渔民们所熟用,直至近代仍沿用不绝。
清顺治时期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商舟渔舟一舠下海”,严重地破坏了海洋渔业的发展。随着康熙年间朝廷开放海禁,沿海的渔业生产迅速恢复。康熙四十九年,舟山地方官员在向上级的汇报中,对岱衢、嵊泗海域大黄鱼捕捞及加工生产情形作了描述:“羊山之东南,马迹山之正南,普陀之东北,三面皆隔大洋。东南则汪洋无际,直接日本矣。自沿海开禁以来,每岁四五月间,黄瓜鱼(即大黄鱼)熟,江南、浙江、福建渔船鳞次挨集,不止数千余只,众十数万。因而搭寮盖厂,就山晒鲞……。”
洋山在清代初期仍然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地,每到渔汛季节,以洋山为中心,包括渔山、蛇山在内的广阔海域到处是捕捞的渔船。“洋山屹立大海……温、台、宁三府于汛期之际,渔船到此,而后分䑸采捕,南极渔山,北极茶蛇二山,渺茫千里,处处皆船。”
直至民国时期,大黄鱼仍然是嵊泗最主要的渔产品。1936年,嵊泗海域包括洋山、马迹山的大黄鱼年产量高达3万余吨。
解放后,随着捕捞技术和捕捞强度的提升,大黄鱼一直维持着较高的产量。那时,“一网装两船”“万担船”的神话会被不断复制、上演。在“勇夺高产”指令的号召下,人们不知道他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涸泽而渔的围猎。
六七十年代后,来自海洋的报复如期而至,大黄鱼的产量呈断崖式下降,甚至捕上一条两条都能成为坊间热议。曾经蔚为壮观的大黄鱼渔汛凄然落幕,而“洋山鱼”的繁盛也只能从古书中领略了。
小伙伴们
涨知识了的记得点赞哦~
阳宗海食药监局积极开展食品经营企业专项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
九江彭泽海事处开展“元旦”节前渡运安全隐患综合排查
天元在行动——向着新时代全域化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目标再发力
小区电梯半年发生故障50多次 每月两次维保均“正常”
壮观!年产3万余吨大黄鱼,舟山这里曾吸引多地渔民聚集…
国内高等教育学历学位认证服务收费下月取消
金钟山乡:网箱整治现“奇迹”
东营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人员 异地就医报销可直接结算
枫溪警方严查非法买卖燃放烟花爆竹行为 4名违法人员被拘留
【短消息大赛】海川“俏才俊” 得力“抛绣球”
孝昌扶贫小额贷款“贷动”脱贫
新宁丰田乡扎实推进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工作
市残联作客政风行风热线接听室
陈新武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工作对接组座谈推动援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2018小鹿成长杯“中国梦、少年梦”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才艺创意大赛荆州赛区正式启动
市工商局开展“学雷锋”宣传活动
我市2018年道德讲堂总堂第一期开讲
高伟:锤炼过硬素质 持续改进作风 提高工作效率
市政府办举办提升公文办理和保密档案工作能力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