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贫老劳模”到“地头新讲师”

  □新华社记者 王军伟 何 伟
  “芒果临上市前一个月最为关键,这时候能否管护好,直接关系到全年的收成!”在广西田阳县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的芒果林内,一位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老人向40多位贫困群众讲授芒果追肥、打药、修剪技术,大家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发问。
  这是近日记者在田阳县那坡镇农村地头采访时见到的一幕。眼前这位老人叫莫文珍,今年67岁,是远近闻名的“芒果大王”,也是带领群众搬迁、种植芒果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尽管7年前已卸任那坡镇尚兴村党支部书记,但他却没有闲下来。党的十九大后,莫文珍主动报名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农民讲习所,将课堂搬到芒果园里,用方言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手把手培训村民芒果种植技术。
  “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既然群众这么信得过我,我就必须努力奋斗,带动更多大石山区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新生活。”望着漫山遍野的芒果树,莫文珍对扶贫事业信心满满。
  莫文珍原来居住的谷隆屯位于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地,人均耕地不足0.4亩,是当地有名的缺水、缺土、缺粮的特困村。1987年,时任村干部的莫文珍带领首批16户村民走出大山,搬到弄蕉屯承包荒坡450亩种植芒果、甘蔗。
  “刚开始我们连芒果什么味道都不知道,更不明白怎么种、怎么管,一晃4年还没挂果。后来我四处拜师学艺,请专家进屯讲课、现场指导,才慢慢摸出门道。”莫文珍说。经过近30年摸爬滚打,他成了芒果种植专家,而“小芒果”逐渐做成“大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群众走出贫困。
  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共带领全村14个自然屯220户1300多人走出大山。1996年,莫文珍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2000年,莫文珍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种一亩芒果年收入超过8000元,可帮助一户群众成功脱贫。如今,走出大山的尚兴村群众靠种芒果日子越过越好。记者在尚兴村弄蕉屯看到,村民们都住上了“小洋楼”。
  莫文珍虽然不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但国家新一轮扶贫工作给他提供了更大舞台,他在扶贫脱贫路上继续“发光发热”。
  2016年5月,田阳县依托芒果特色优势产业,启动建设20万亩农林生态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建成后可解决超过1万名山区贫困群众和易地搬迁户就业问题。莫文珍被聘为负责芒果生产的技术指导员。他不仅用自己的故事激励人,还将芒果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群众。截至目前,莫文珍已在田间地头的“农民讲习所”办了数十期培训班,多的时候一个班学员有200多人。
  来自坡洪镇双达村的贫困户黎功东夫妻俩在示范区管护芒果,一个多月时间已经参加了多场讲习培训。“我们来自大石山区,过去没有任何手艺,来这里做工不但能挣钱,还能学到芒果种植技术,这要感谢老莫。”黎功东说。
  现在的莫文珍是个“大忙人”。大女儿莫艳花说:“父亲是一位闲不住的人,让他歇几天,他会‘生病’的。”莫文珍对记者说:“我一天不到芒果园,心情都不好。我喜欢到芒果地里,也喜欢讲芒果技术。要是哪天我不在了,这些技术带到土里也没有用。”
  莫文珍家门口贴着一副他自撰的门联:“穷则徒迁告别山村过去,富而思进再创尚兴未来”,横批是“苦尽甜来”。莫文珍说,能为脱贫事业奋斗是很幸福的,他将带领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这是我的最大快乐!”

咬定小丰山旧貌换新颜-——红安县小丰山扶贫工作队纪实
婺源熹园:传承非遗文化 歙砚传承人同台竟技
“啃秋” 迎立秋
和平区开展2018年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培训
平凡之中勇担当
从“扶贫老劳模”到“地头新讲师”
深圳歌剧舞剧院全国招人 首批招声乐、舞蹈演员共50名
生活富足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不掉队” 每村至少有一个品牌文化活动
春天带孩子品味田园科普盛宴 哈尔滨农科园开园
大鹏新区召开研究“雪亮工程”工作会议
龙岩市民政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拼多多成“骗”多多 多个宁波品牌被“碰瓷”
我市再增7座加气站优先为出租车加气
情系社区困难党员 新春慰问暖人心——江门市财政局机关党委各党支部深入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我市召开2018年创卫工作第七次周例会 抓好一票否决项目工作的落实
树立党员旗帜 发挥示范作用
四牌楼街道开展风筝DIY主题活动
湖南省2017年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主题活动在芙蓉区燕山二小举行
以后买食品不要认QS要看SC 监管部门教你看懂“SC”编码
偃师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