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崔爱琴:从榆林回来的面塑高手


□文/图 郭琨
  在高平市马村镇陈村村,提起崔爱琴,名气可不小。村子里以及周边村镇甚至是市里,谁家办事要做面塑,谁家结婚要剪“喜花”,哪家刺绣要用“鞋花”、“枕花”、“帽花”等等,都会找她来帮忙。而她总是欣然应承,乐此不疲。
  也难怪,从小小年纪就和嫂子学剪纸,十来岁又和母亲学蒸“子推馍”,再到后来爱上高平面塑,面塑和剪纸早已融入崔爱琴的生命中,让她享受着自己40多年来独有的艺术人生。
自打迷上面塑,崔爱琴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崔爱琴还是个剪纸高手,这个“喜”剪纸就是她的创意。
从做“子推馍”到爱上高平面塑
  崔爱琴是马村镇陈村人,从小对面塑、剪纸工艺情有独钟,尤其以面塑工艺见长。说起对面塑的爱好,还要从她在陕西榆林度过的青少年时期说起。
  陕西榆林、延安一带流传着清明节蒸花馍的习俗。花馍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又称“子推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子推馍”已不仅仅作为祭祀的祭品了,它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已经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之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崔爱琴跟着外出做工的父母来到陕西榆林。每年看到母亲逢年过节蒸馍馍,就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出于好奇总是在一旁“动手动脚”的。12岁的时候,母亲拗不过,开始让她帮着打下手学蒸花馍。
  “虽然当初自己做的花馍不是那么精致,但在母亲眼里却是十分完美。没有母亲的鼓励,兴许我不会走到今天,如今我的面塑技艺越来越成熟,得到了不少人的肯定,可惜的是母亲没能看到我的今天。”回忆当初自己蒸花馍时的情景,崔爱琴脸上有着些许悲伤和激动。
  1985年初夏,崔爱琴和丈夫带着儿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高平市马村镇陈村村。因为饮食习惯,每日里主食以馍为主,偶尔也蒸一些花虫鸟兽之类的花馍练练手。刚从陕西省榆林县回到陈村老家不久,一次看到别人家出殡老人时蒸的面塑——猪羊祭,她感到做工非常精致,打心眼里喜欢。“猪羊祭面塑手工精到、线条流畅,花形图案的不同,所寓意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且立体感极强,特别有讲究。”这次与高平面塑的相遇,让崔爱琴深深地爱上了它。
  从那以后,崔爱琴一边细细揣摩,一边悄悄地四处打听周边的面塑能手要拜师学艺。真是无巧不成书,崔爱琴丈夫的舅妈就是当地有名的“蒸祭”好手,就这样,崔爱琴开启了新的面塑生涯。
  崔爱琴悟性很高,心灵手巧,舅妈在制作面塑时,每一道工序她都牢记在心,生怕落下哪一个环节,渐渐地,她掌握了制作面塑的诀窍和工艺,以及火候和时间的判断。“以前老辈人蒸的面塑很多都是要吃的,所以在点色的时候不是十分艳丽,点到为止。现在的面塑主要以观赏性为主,所以讲究做工精细、浓妆艳抹。”提及面塑制作,崔爱琴打开了话匣子。
痴迷面塑不断创新
  自打迷上面塑,崔爱琴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在崔爱琴的厨房内,制作面塑所用的菜刀、剪子、木梳子、筷子、颜料等工具,枣、玩具子弹、琉璃珠等用来当点睛的辅助材料一应俱全。
  这些年,崔爱琴各种各样的面塑做过不少,但做得最多的是生日、祝寿、婚丧嫁娶的礼品面塑,用途、花形、图案根据定制者需要设计制作,精美的面塑中总会让人从中回味蕴含的那种文化的味道。
  在马村及周边村镇,崔爱琴不仅“猪羊祭”蒸得好,她还会将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喜庆时用到的花馍、过寿时蒸的寿桃以及花、草、树木、鸟兽也形态各异,尤其是人物制品神情饱满、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钻研面塑技艺,崔爱琴还根据生活中所见所闻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制作面塑,甚至通过自己构思、上网查询、参照他人作品等等形式改进制作的面塑作品。
  在谈到目前面塑的用料时,崔爱琴说,面塑看起来简单,其实工艺十分复杂,经过构思设计、和面、发酵、揉面、捏塑、蒸熟、上色、晾干、组装等过程,仅捏制过程就有揉、捏、搓、滚、压、碾、拨、切等多种技法,哪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不会制作出一件较为完美的面塑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面塑的材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点睛用的红豆、黑豆等,现在基本不再使用,特别是在颜料的选用上讲究点色美观、搭配合理,色彩艳丽,看上去栩栩如生。她所制作的面塑花色品种多,吸引不少晋城的面塑爱好者慕名前来讨教或定制,现在每年春节前一个多月,上门定制花馍的人是络绎不绝,也是崔爱琴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2004年6月的一天,村委会负责人让她制作一些面塑作品参加马村镇手工艺术展,起初她一筹莫展,毕竟要参加正规的大赛,必须要拿出精品来,崔爱琴想到结合当地过大年时必蒸的面塑《节节高》加以改进。金色的鱼儿悠然自得地用嘴儿轻轻地拱着莲花瓣,为了增加图案的逼真形象,她第一次将孩子们玩耍用的玻璃珠用来当做鱼的眼睛,第一次在颜料内添加了油画颜料,增添了面塑的灵性和个性。面塑《节节高》一经展出,便吸引了众多面塑爱好者,该作品在马村镇手工艺术展荣上荣获了三等奖。
剪纸也是高手
  从爱上面塑到不断改进创新,今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崔爱琴积累了丰富的面塑技艺技巧,制作出了不少造型精美、形象独特、与时俱进的面塑作品。2007年,她被评为马村镇“美丽家园”优秀人物,其面塑作品《白鹤闹松》《鱼拱莲》获面塑类优秀奖;同年获得晋城市“兰花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大赛获铜奖;2016年,获得高平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奖、晋城市太行乡土文化先进工作者;2018年,被高平市文化局、高平市民俗协会评为一等模范。
  而鲜为人知的是,崔爱琴其实还是个剪纸能手。崔爱琴的嫂子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剪纸艺人,每当嫂子过年给家里剪窗花、或给别人剪婚嫁用的“喜花”,刺绣用的“鞋花”、“枕花”、“帽花”的时候,她就静静地坐在旁边看嫂子使剪、剜花、剪花,看那些栩栩如生的剪纸是怎么从嫂子手上变出来的。在嫂子的影响下,她也尝试着用做作业的废纸上偷偷试剪起来。起初,由于剪得不满意,她气得将剪子和纸张扔在地上。母亲见状,只好把她嫂子叫来,收下了她这个徒弟。就这样,在嫂子的指导下,她的剪功更是如鱼得水,突飞猛进。10岁那年,家里过年时贴的小窗花就出自她手,灵动的线条、明快的造型,让邻居们对她刮目相看。这些年,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凡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人物山水,目所能及,崔爱琴皆能剪于纸上。
  随着岁月的流逝,剪纸伴随着崔爱琴从女娃剪成了大姑娘,剪刀在她手中犹如一枝生花的妙笔,剪什么像什么,她剪出的作品式样多、简练而淳朴。回到老家后,她不仅没有停止对剪纸艺术的追求,而且还将剪纸与面塑巧妙结合,剪纸的构思和细腻促进了面塑的精彩,面塑的不断创新又为剪纸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艺术来源。
  家乡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民俗生活为崔爱琴的剪纸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沃土,《福禄寿》《喜》剪纸是她最拿手、剪得最多的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当结婚喜庆之时,大都会在大门两侧等醒目位置粘贴大红喜字以示欢庆喜悦之意,剪一个红“囍”表达双方欢喜之意乃中华传统的民间喜庆习俗。而崔爱琴却不局限于单纯的“囍”字,她别出心裁,剪了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他们兴高采烈地眼望“囍”字,在雍容华贵的牡丹花的陪衬下,幸福洋溢在脸上,这个作品给人一种良辰佳境追求爱情的美好愿望。时代在进步,崔爱琴的剪纸在人物的服饰、姿态、布局上常常能做到与时俱进,变化多端,贴切百姓生活,非常巧妙地反映当地的民俗习惯和精神风貌。
  如今,崔爱琴已是花甲之年,为了将高平面塑和剪纸这一艺术传承下去,崔爱琴的二儿媳也跟着她学起了面塑和剪纸。在她的悉心教导和精心传授下,现在已经能够独当一面。而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爱这门艺术,将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上半年房企发行ABS规模近900亿元
休宁县全力做好产业扶贫文章
新华社评论员:以新理念绘就海南改革发展新画卷
2017年防城港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出炉
肥乡区积极组织全区防汛应急演练活动
【封面人物】崔爱琴:从榆林回来的面塑高手
田家庵区“两节”打假显成效
火车站的“最强大脑” 行车调度员方晓平常年指挥调度列车没有节假日
南陵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七一”,印塘乡这样为党庆生
白水湖街道召开第六届残联换届选举大会
市纪委监委传达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
“我家拿到了第一颗星”
汉源县委办公室党支部开展纪念建党97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竹山县通报6起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
长清黄河公路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7座及以下客车15元/车次
贵阳市长坡岭国有林场积极发展羊肚菌栽培等林下经济思路受到省林业厅聂朝俊总工程师肯定
多地出台措施,奖惩结合、科学考评让干部甩开膀子迈开步子
开发区深入推进动产质押融资试点
眼皮跳不停 不是财也不是灾 可能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