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 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稻渔空间里尽享田园风光、“私人定制”有机天然水稻、民俗旅游感受乡村旧居新颜,这一系列创新项目的打造,正悄然改变着贺兰县的发展轨迹——
贺兰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不断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四十里店稻渔空间、民俗影视文化村等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富有文化底蕴、彰显田园魅力的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使村里的环境更加优美,村民们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1  “稻渔空间”让农田变成景区
站在宁夏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18米高的观景塔上,俯看美丽的稻田画,领略大地艺术的美景;漫步在科普文化和爱粮节粮教育长廊,体会传统农耕文明到现代农业生产的巨大变迁,感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情境;在稻田中体验插秧、捉鱼的劳动乐趣,与神态各异的稻草艺术品和卡通形象来一张趣味合影;带着孩子在儿童娱乐区玩耍,培养他们的动手协调能力。在手工坊亲手体验石磨豆浆和加工鲜米的乐趣;在池塘沟道里悠闲垂钓,在田园小木屋旁烧烤娱乐……此外,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独具特色的美味农家饭菜,欣赏到乡村大舞台民间演艺,还可以购买到安全放心的有机农产品。
如今的宁夏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已经建成“一园六区多点”,一园,即稻渔空间主体公园;六区,即特色民宿度假区、大地艺术观赏区、有机水稻种植区、生态渔业养殖区、大米加工展示区、绿色果蔬采摘区;多点,即观景塔、玻璃栈道等。
宁夏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营销经理赵凯介绍,今年公司又投资300多万元对园区实施了改造提升,完善了餐饮和基础设施,让活动更加丰富,让游客更加流连忘返。“自去年投入运营以来,共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为银川周边一日游的首选之地,让更多人在这里享受田园风光,同时带动四十里店村农业全面发展。”
2 “私人定制”让水稻供不应求
夏日,排排禾苗正在茁壮生长,鱼儿穿梭在禾苗之间,一派和谐共生的景象。通义村党支部书记马瑞宁正忙着巡查田里的淌水情况。“我们种的都是有机天然水稻,品质绝对有保证。”马瑞宁指着田里的鱼儿自信地告诉记者,“水稻绝对是有机的,它们就是最好的例证,没有农药,鱼儿才能在田地间成活。”
立岗镇通义村位于黄河之滨,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传统,在此基础上通义村发展“私人定制”模式,让优质水稻进入更多消费者餐桌。“村里流转了4000亩土地种植果蔬和稻米,面向社会开展‘私人定制’服务,几天时间就被定购一空。”马瑞宁说,去年,村里流转140亩地探索开展定制服务,没想到供不应求,今年扩大到4000亩,还是供不应求。
“私人定制”走红后,马瑞宁在村里成立合作社,统一生产“私人定制”农产品,村民不但每亩可以拿到710元土地承包费,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再挣一份工资。合作社引进科技公司,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从种植、加工、物流等环节实行全程监管,认养户投入一定资金成为农场主后,既可自己耕种,也可由合作社代为耕种、管理,极大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度。
在立体种养的基础上,通义村正发展以优质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现代综合农业多产融合新模式。立岗镇镇长丁书涛介绍,“让广大游客来到通义村,不仅有水稻认领,我们随后开展休闲食品、大米深加工产业,然后充分利用敬老家园基础设施,配套采摘园、垂钓池、摸鱼池、农家小院、生态养殖(水产/畜禽)、野营烧烤、文化长廊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设施,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游玩需求,让久居城市的人充分享受乡村乐趣。”
3  民俗旅游让旧居焕新颜
上世纪60年代的土舞台,毛驴拉磨的豆腐坊,烟熏火燎的土炕台,百年不枯的甜水井……在贺兰县立岗镇通义村宁夏科丰种业田园综合体项目——民俗影视文化村,不少尘封在岁月里的老旧物件,依然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几年土地流转后,村民大多都搬进城了,但是原来的旧房屋还空置呢。我们整合闲置房屋和土地资源,投资建设了民俗文化村、水稻科技园和万亩水稻制种基地,村民有房屋租金、土地流转收入,同时不耽误在城里打工。”宁夏科丰种业公司董事长年学文说,民俗文化村目前已开发出40多处乡情浓郁、乡愁绵长的小景点,以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及手工作坊和“老字号”为支撑,加上餐饮、住宿、休闲采摘等项目,自今年1月份开业以来,已经吸引了5000余人次前来参观游玩。
王祥是通义村的村民,他对能留在村里干活非常满意。“父母在村里住了一辈子,舍不得走,我就陪他们留了下来。”王祥告诉记者,如今他在民俗村里打工,父母在科丰种业的蔬菜大棚里做育秧员,三个人每天工资350元,全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年学文介绍,下一步计划让28户村民以房屋租金和宅基地租金入股,让他们也成为这里的股东,定期进行分红,这样也能让综合体长久地发展下去。
发展田园综合体,也为全县乡村振兴探出了一条路子。据了解,贺兰县今年计划打造5处田园综合体,其中3处已经初具规模,贺兰县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产业链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做大做强优质稻、绿色蔬菜、特色循环农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整合特色资源,挖掘乡村文化底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水平,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同步改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记者 周志翔

天津两处零散棚改项目签约选房启动
丰润镇全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提升活动
见证儿童文学境遇和走向 第14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将在长沙举办
今天,附城镇在荣山村委管辖內严厉打击违建三宗
镇城管分局组织拆除违章广告牌16块
田园综合体 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中央财政预下达5000万元奖励我市长江经济带保护和修复
市经信委开展2018年第一次专项资金双随机检查工作
市委开展2017年第三轮巡察
健康睡眠 幸福生活
特警走进幼儿园实战技能演练
步步高斥资6000万元在九华建一流实验小学
贵溪市“三方面人员”选拔任职公示
代餐食品真能当饭吃?不靠谱!
市领导带队调研指导地铁安保工作
呼市赛罕区财政局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和沉淀资金清理工作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第54期中青班全体学员开启井冈山红色学习之旅
市供销社召开直属企业国庆期间安全生产会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电商精准扶贫在路上
荣昌区铜鼓镇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