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时报讯 记者刘建威 由惠州市林业局、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美丽惠州 绿色家园”惠州森林行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日前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随后,全媒体采访团首站走进象头山保护区深入挖掘采访。东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粤东地区唯一的森林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植物,同时也是东江重要水源涵养林。
象头山多奇石,同行的一位护林员在一块酷似“大猿”的石头面前坐下,与其“对话”。
登上象头山最高峰
11日上午,全媒体采访团到达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堆池科研宣教中心后,采访车继续沿着蜿蜒、颠簸的山路前行。抵达象头山最高峰——蟹眼顶山脚下,全媒体采访团记者登上900多级的水泥台阶来到海拔1024米的山巅,不仅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而且当时云雾环绕,东时记者领略到了波涛万顷、变幻莫测的惠州八景之一——“象山云海”奇观。而在前往象头山的另一个山峰——亚公髻途中,全媒体采访团发现一块大石,侧身很像一只大猿,一位同行的护林员索性坐下来,与其“对话”。
这两天的采访行程中,全媒体采访团还走访了生态径、良田保护站、最陡峭高峰亚公髻、东江纵队联络点等,全方位采访象头山的森林资源、森林物种、森林保护、森林文化以及森林人物等,力图展示象头山“北回归线上一片难得的绿洲”的景色。
据悉,象头山是全省林业系统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在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人为活动频繁、寸土如金的珠江三角洲能留这么大一片自然生态环境的天然本底实属不易。”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罗探基认为,在历届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人的共同努力下,象头山自然保护区从无到有,从省级晋升为国家级,体现了惠州市委、市政府超前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全媒体采访团在象头山良田河上穿越,寻求拍摄角度。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采访活动为期2个多月
据了解,此次惠州森林行全媒体采访团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今日惠州网、惠州新闻网等全媒体记者组成。在为期2个多月的活动期间,除了首站象头山外,采访团将深入罗浮山、南昆山、莲花山白盆珠、古田等自然保护区,以及部分林场、森林小镇、森林村庄、森林公园,对惠州森林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人文地理等进行实地采访,深度观察惠州绿色生态文明的独特样本,生动展现惠州绿色发展的独特魅力。
此次“美丽惠州 绿色家园”惠州森林行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具体行动,是我市首次对惠州林业资源家底的全区域全体系实地探访,对惠州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景式全方位展示,也是对惠州绿色发展的一次美丽观察和历史记录。
航拍象头山。
象头山:北回归线上绿洲明珠
是粤东地区唯一森林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已查明植物1862种
登山、穿林、涉水、探径……由惠州市林业局、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美丽惠州 绿色家园”惠州森林行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拉开序幕。7月11~12日,全媒体采访团首站走进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当东时记者登上象头山最陡峭的那座高峰——亚公髻的时候,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从博罗县城到市区的景色尽收眼底,看着东江从汝湖穿过江北到达梅湖再流到博罗……当记者在象头山望向市区时,你也可能在看着象头山。从市区下角经合生大桥往江北去,天气好时,远处一座清晰可见的大山就是象头山。
神奇美丽的象头山位于我市北部,博罗县境内,距市区1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9′21″~114°27′06″,北纬23°13′05″~23°19′43″,紧贴北回归线,是北回归线上一片难得的绿洲,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难得的物种基因库。目前,象头山是粤东地区唯一的森林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苏铁蕨。
稀有濒危植物有10种
从象头山三堆池出发,沿着约3公里长的生态径行走,会对大自然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刚进入生态径,记者就看见发端于象头山的小金河。据悉,保护区内主要有小金河、榕溪沥、良田河,气候为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湿度大、湿季长、旱季短,无霜期长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21.8℃,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潺潺流水、万木葱茏、奇石丛生,让记者有了穿越原始森林的感觉。进入生态径不远,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可持续利用科科长刘彩琴就特别介绍了“树抱石”。东时记者看到,一棵榕树长在石头上,树根包围着石头蔓延至泥土里。“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它的根已经深深地和石头长在了一起。”刘彩琴感叹于这棵榕树顽强的生命力。
刘彩琴从中南林学院林林学专业毕业后,2003年至今一直在保护区工作,从一个单纯的大自然爱好者变成了一名真正的自然保护工作热爱者。“大自然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它们的生存智慧。”刘彩琴说,通过留心观察和研究会发现植物在大自然中求生的智慧,工作越久,对象头山的了解越多,对她的爱就会越深。
再往前走,有两个大石头挡道,人刚好可以从石头的夹缝中穿过。眼前,一棵看似很普通的植物让刘彩琴停住了脚步。她说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由于保护区保护得好才比较常见,但它的总蕴藏量不高,所以才需要加以保护。
据统计,包括金毛狗在内,保护区内现已查明的植物有1862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的保护植物有10种,有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别是格木、华南栲、半枫荷、白木香、黑桫椤、金毛狗、苏铁蕨、香樟、红椿;另外,华南特有种360种,广东特有种18种,保护区发现新种2个,变种1个。因此,象头山被誉为南亚热带地区难得的物种基因库。
当年东纵战士曾隐藏在象头山这块大石下。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摄
脊椎动物有419种
在生态径继续前行时,刘彩琴突然拿起登山杖慢慢挥向路边的草丛,原来她看见一条蛇穿过。由于植被茂密,蛇影难觅。
据悉,除了植物丰富外,象头山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也极为丰富。据统计,目前查明有5纲30目419种脊椎动物,其中鱼类7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蟒蛇和云豹),ⅱ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三有”及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价值、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22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30种。
为了检测保护区动物的活动情况,护林员在山里放置了红外相机。东时记者查看录像看到,一群野猪正在悠然自得地散步,两头野猪甚至躺在地上互相按摩。刘彩琴说,在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偷盗滥伐和乱捕滥猎行为越来越少,象头山环境越来越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东时记者在录像中看到,广东省省鸟白鹇正在树林里觅食,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统计,保护区内还有蟒蛇和云豹等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虎纹蛙、鸢、雀鹰、褐耳鹰、松雀鹰、凤头鹃隼、红隼、穿山甲、苏门羚等53种。
全媒体采访登上象头山最陡峭的高峰——亚公髻。
“象山云海”被誉为惠州八景之一
在一次采访过程中,象头山上下起来了大雨,全媒体记者躲在象头山四级水电站附近一块大型石头下面。而这里以前是东纵隐蔽点,当年10多个东纵战士隐藏在这里。这块巨大的山岩在山坡上突兀而出,下面悬空成一天然避风遮雨的洞穴。周围有不少高大树木,洞边有一道从山上直流而下的溪流。
地质资料显示,象头山是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的燕山运动形成的,大量花岗岩侵入,挤压地壳,使地层褶皱形成穹隆构造山地,因而象头山山体宏大雄伟,多陡峭山崖和裸露花岗岩石壁,且怪岩奇石多见。
特别是,主峰蟹眼顶海拔1024米,其周则群峰作拱,万壑伏臣;海拔1023米高的风云顶,山顶巨石突兀,乱石挡道;百丈崖远观如刀削斧劈一半,立于崖上极目远眺,将苍山林海尽收眼底。可以说,象头山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特点是山高林密,怪石嶙峋,溪谷清幽,飞瀑急倾,高山平湖,玉带明珠,一幅宁静优美、自然酣畅的风景画卷。
此外,多雨湿润的气候,繁茂的植被使象头山孕育了数处山泉、溪流、清潭、碧塘,再加之陡峭的山势,便在多处形成跌水瀑布,动感十足,更为象头山增添了灵气和活力。受山地小气候和海洋季风性气候影响,象头山常为云雾所笼罩。云飞雾来时飘飘渺渺,云蒸霞蔚,峰在云间动,人在雾中游。
惠州森林行首站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登上蟹眼顶。当时,云雾轻抚中的象头山更显得妩媚动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波涛万顷、变幻莫测的“象山云海”被誉为惠州八景之一。
蟹眼顶上的“风动石”,屹立在悬崖边上有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象头山之名由来》》》
罗浮山神请天上神象为唐代女皇武则天的采药使者踏山开路的神话传说,见诸志书。而正是这群象中,有一头最为高大的神象依恋罗浮仙境,不愿离去。驱象天使一步一鞭,这象却一步一停。快到罗浮山脉东麓时,这神象索性长卧不起。任由鞭笞,就是不走。驱象天使无奈,只好将它一剑毙命。这神象面朝南海,庞大的身躯逐渐化为平坦的山谷,四肢和脊柱逐渐化为大小峰峦,坚厚的象皮也变为纵横的阡陌,那象头山化为高峰,却依然高昂着回望罗浮山。后来,人们就称这座大山为象头山。
象头山良田河上的一处瀑布。
保护》》》
绿起来 美 起来 管起来 用起来
“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在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的宣传栏中,这段话体现了象头山的重要性。同时,保护区也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而且还是开辟科研、教育的基地。
脆弱
遭破坏后极难恢复
东时记者从象头山自然保护区获悉,从植物调查结果看,无论植物区系成分或群落类型特征均体现了南亚热带性质、自然生态系统典型。全球北回归线附近由于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又高温缺水,土壤严重沙化,几乎形成北回归线沙漠带,仅存我国境内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森林,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而象头山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向热带的过渡地段,是这片绿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不过,象头山保护区出露地表的岩石多达30%,在亚婆髻一带,山势陡峭,出露地表的岩石多达70%~75%,土层极薄,有些地段,岩石堆积如山,林木从石缝中挣扎出来。虽然树龄已达100年以上,但树体矮小,如灌木状,呈现山地灌丛景观。这些植物一旦被破坏,极难恢复。这说明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有些地段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倍加保护。
保护
成立国家级保护区
据悉,自秦朝三十三年博罗建县初始,象头山便有古越族人居住,进行垦荒耕种,形成过村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山内居民才逐渐迁往山下平原村镇定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广东省农林厅在象头山先后组建三个国营林场,开始了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七十年代中期,博罗县又在象头山内沿小金河上游分七级兴建水电站。1992年初开始,惠州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用3年时间对象头山的自然环境、森林资源等进行了科学考察。
随后,象头山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创建,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国务院审定,象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科长、植物学硕士张粤直言,在经济繁荣,寸土寸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能保留如此大面积的森林是十分难得的。这也可以反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广东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但惠州对生态的保护具有前瞻性。
目前,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及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天然植被及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水源林为宗旨,集物种保护、生态保护、水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由林业部门主管,具有中等规模的华南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同时,由于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是丰富的物种“基因库”,能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良好的科学考察、科研教学场所和科学教育基地,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许多学者和大学师生来此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并已与中科院多家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发展
四个方面加强保护利用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696.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4.4%,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植物,同时也是东江重要水源涵养林。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保护和发展,我市林业生态保护成效凸显。作为全省地级市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我市建成“山环水绿,绿廊穿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的完整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形成了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接下来,我市林业部门将积极按照国家和省、市的部署和要求,从进一步“绿起来”“美起来”“管起来”“用起来”四个方面,全力推动林业工作上新台阶,与广大市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护林员曾洪安在检查红外相机。
大山守护者》》》
曾洪安:从猎人到护林员
“雨很快就要下到这边来了,赶紧下山!”7月12日下午,站在象头山一座山峰的顶上,望着不远处的团团乌云,“临时向导”象头山护林员曾洪安赶紧催促惠州森林行全媒体采访团下山避雨。果不然,采访团刚下到山间公路钻入下山车辆时,倾盆大雨从山顶飘洒落来。凭借多年山林行走的经验,曾洪安让采访团避免了一场大雨淋身的狼狈。
作为最熟悉象头山地貌之一的护林员,曾洪安在崎岖的林间小道上行走、在密林深处穿行的时光已历十载,他的身影与森林融为一体。鲜为人知的是,曾洪安年轻时是个猎人,在象头山打猎维持生计,后来放下“屠刀”守护起象头山的动植物,对这个人生转变,他心里更多的是感恩,感恩象头山给了他特殊的生活体验。
曾经打猎为生
曾洪安现年56岁,中等身材,爬起山来,身轻如燕,大多数年轻人都要气喘吁吁地在他后面跟着。攀爬象头山最高峰、1024米高蟹眼顶最后一程,是900多级的石阶,曾洪安一口气登峰,他也因此被同事们誉为象头山爬山能手。
曾洪安与象头山的交集,无法数清。他是博罗县罗阳街道小金村四角楼村民小组村民,从小就住在象头山脚下。从象头山山麓间奔流而下的小金河水,甘冽清甜,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年轻时候,曾洪安种田为生。他有3个小孩,负担并不轻松。为帮补家计,曾洪安和其他村民一起,过起了靠山吃山的生活。上山打猎、烧炭、采摘中药……反正能帮助改善生活的活计,他都努力去干。
最让曾洪安难忘的是打猎。象头山动物资源丰富,猎人每次上山,都能有收获。果子狸、黄猄、野猪等野味,曾洪安经常收获。部分自己人享用,部分拿去卖钱。“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那时象头山还没有划为保护区,成为周边村民谋生的来源之一。”
频繁上山下山,风餐露宿,曾洪安积累了大量户外生存经验,对象头山地形地貌,特别是小金河河谷周边区域了如指掌。
10年护林员
上世纪九十年代,象头山逐渐严格保护起来,山间狩猎现象逐渐减少。而随着城市扩张、交通发展等利好因素,地处惠城、博罗交会处的四角楼,也飞速发展起来,村民的日子逐渐红火。曾洪安收起打猎工具,不再上山打猎,转而打打杂工、做点小买卖。
2008年,曾洪安被聘为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主要原因是他拥有丰富的山林经验。
曾洪安再次回归山林。不论暑热难当、寒气逼人,还是艳阳高照、细雨纷纷,曾洪安行走在山林间,呵护动植物资源。
巡山路上,渴了,掬一口溪水喝下;饿了,就一口干粮咽下。树枝挂坏了衣裳,山路磨破了鞋,这些都是常事。偶尔遇见毒蛇、野猪等动物,曾洪安心无畏惧,从容而过,因为他知道,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则,人不去惹动物,动物就极少攻击人。因为身份的转换,在他的眼中,象头山的动物不再是等待被宰杀的猎物,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自然的精灵,共同维护着一方生态的平衡。
凭借年轻时的打猎经验,曾洪安能通过动物脚印判断动物的生活习性、行动轨迹等。但凡保护区工作人员要在野外放置红外线相机,曾洪安都能排上用场,由他选点的地方,每次都能拍摄到让人眼前一亮的珍稀动物。
感恩象头山
人们都说护林员是动植物的贴心人、森林防火的宣传员,然而,他们也是不法分子的“拦路虎”。曾洪安对盗猎偷采的行为异常警觉,屡屡帮助森林公安抓住不法分子。
象头山最高峰蟹眼顶上长着一种野生黄杨,生长缓慢,即使数十年也长得个头不大,作为盆栽很受欢迎。2016年的一天,有数人以登山为由爬上蟹眼顶去偷采黄杨,其行踪被巡山的曾洪安发现,他立刻报警,协助警方将这伙人抓获。
今年5月2日,曾洪安巡山至一山涧处,发现有两辆外来摩托车停放在路边,不见司机。曾洪安上前摸摸发动机和排气管,凉的,确定摩托车停放多时。当时正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棘胸蛙(俗称“石蛙”)大量出没的季节,曾洪安判断摩托车司机十有八九是来偷捕“石蛙”,于是将情况向森林公安说明。果然,次日凌晨,两男子准备驾摩托车离开时,被民警当场抓获,原来,前一天这两名男子在山涧中寻找“石蛙”,共偷捕了164只。他们面临的将是法律制裁。
大多数的时候,曾洪安的工作并没有这么精彩,而是安静的,甚至是孤寂的,只剩下自己和象头山对话。不过,曾洪安说他很喜欢这个工作,因为他喜欢爬山、喜欢跟大自然相处,象头山的好空气和满眼苍翠,让他感觉到生命的充实。
如今曾洪安已经是做了爷爷的人,家里的房屋租金可以保证他生活无忧,但他依旧选择继续做护林员。“年轻时,象头山给了我生活的来源,我很是感恩,如今我渐渐老了,能为守住一份翠绿尽一份力,我同样感恩。”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刘建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市城乡规划局党员开展社区志愿活动 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鄂州出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 力争2020年夺牌
市区交警持续推进“创文”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世界舞蹈日”开放见闻
大连作为境内唯一主宾城亮相上交会
惠州森林行首站走进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意溪镇拆除沿江40多处违规搭建物
市公安局召开全市公安机关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全面推进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
永定区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为城市添绿
三水区各镇街纪念妇女节 关爱妇女群体
缅怀英烈崇尚英雄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交警部门“迎战”2018年首场降雪
浮梁县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
快来买买买!2018贵阳农交会开幕
市机关幼儿园:遨游黑白国际象棋世界
一场婚礼 两对新人:趁儿子结婚爸妈也把婚礼补办了
全区组织收听收看全省“双创双服”活动动员部署大会全市加快“4+4”现代产业发展动员会
《魅力中国城》商丘竞演团队今日正式录制
深哈将共建产业合作试验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