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新港区 演绎新蝶变


港区新地标 王健 摄
“变化太大了!”不管是离家多年的游子,还是短暂停留的过客,抑或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他们都会对港区——这片55.8平方公里的热土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里,每周有新进展、每月有新变化,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过去的一年里,嘉兴港区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老百姓感受到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路更畅、城更美了。正是这些变化,诉说着改变这片热土的鲜活力量。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港区在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方面的精准施力,是为百姓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产业发展经济转型提供保障的持续发力,带来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今日港区 张炳耀 摄
经济活力美
  一道加减“算术”题
  腾出万亩产业平台发展空间
4月的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产业园里,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目前,这一区域的征迁工作已全面完成,施工人员正抓紧晴好天气,开展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下一步的项目入驻创造良好的条件。这里就是嘉兴港区最新规划的一个万亩产业大平台,未来,这里将成为港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港区,化工行业曾一业独大,在给当地带来丰厚财政收入的同时,也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嘉兴港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张春霞告诉记者,此前有不少新的优质项目看中港区的区位优势要入驻,包括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企业,然而苦于没有大的空间来承接,无奈只能将优质项目婉拒门外。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做好产业结构的加减法,成为港区亟待解决的命题。
集装箱堆场 曹征宇 摄
  由于土地空间有限,港区从规划着手来挖潜力,将乍嘉苏航道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分界线,乍嘉苏航道以东,规划为城市服务板块;乍嘉苏航道以西,则规划为产业功能区,除了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产业园,同步规划建设的还有化工新材料园区、临港新城功能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综合园区。这也使城市功能划分更清晰,百姓能有更宜居的环境。
  一道加减“算术”题做出了未来发展的新空间,新产业正在这里加速落地。香港飞瑞航空一期204亩飞机制造项目已签约入驻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产业园,即将启动实质性建设。目前,还有多个航空航天项目在洽谈中,预计到2025年,该产业园的工业总产值将超过500亿元,接近目前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总产值,成长为港区新的支柱产业。
  张春霞告诉记者,通过现有资源的整合腾出了发展新空间,也可以构建更为合理的经济结构,有了优质平台,今后港区将重点引进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接下去,港区将着力培育百亿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总部型企业,要把化工企业的研发留在这里,生产向外转移。建设智慧园区一系列工程,包括智慧工厂、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标准化基地等。
城市形态美
  一条老街的“变脸”
  南、北大街将重现历史风貌
曲线 任秋伟 摄   
  4月10日下午,在南、北大街“穿衣戴帽”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在有序作业。记者看到,南大街电线“上改下”工程已经完工,电线电缆乱拉乱挂现象已不见踪影,目前正在进行扫尾工作,而另一边的北大街正在进行拆违和“上改下”工程施工。
  有“江浙门户”“海口重镇”之称的乍浦是杭州湾北岸重要港口和对外贸易口岸,而南、北大街一直是城中南北走向的主轴线,是乍浦古镇很有生机与活力的场所。南、北大街称得上是乍浦集商品交易、餐饮食宿、文化活动等于一体的商贸街,在乍浦人心里,它一直是乍浦老镇区的“精华段”。
  2001年成为嘉兴港区的核心区后,乍浦镇城镇建设拉开大幕,与日新月异的滨海新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曾经被誉为乍浦老镇区“精华段”的南、北大街风光不再,“空中蜘蛛网”、高高低低五颜六色的店招都让它没了往日的风采。2017年,随着嘉兴港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南、北大街“穿衣戴帽”工程全面启动。
治安巡逻群策群防 徐德丽 摄
  虽然南、北大街上的很多建筑设施老旧了,但其商业氛围浓厚、市井风貌犹存,延续了古镇的传统生活脉络。乍浦镇党委副书记陈龙介绍,南、北大街“穿衣戴帽”工程以城镇肌理现状和保留建筑为依托,在充分尊重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古镇风貌和港口渔村特色,重塑具有民国风格的老街市井风貌。
  作为生活中的商业古街,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改造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在做地下管网的时候,地面开挖下去,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铺装,同样是排水,有的年代是外排的,有的是用了pe管,地面有的铺了水泥,有的盖着石板。”陈龙告诉记者,建筑建成年代不同,改造方法也不同,因而采用了epc总承包,边施工边设计的方式。
  改造后的南、北大街将呈现怎样的面貌?陈龙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今后走在南大街,你可以看到远方的海平面,古街将和山、海、桥文化融为一体。与其他明清古街的婉约风格不同的是,这里将呈现以灰色系为主打的民国风格,它将与本地的海派文化完美融合。”
  南、北大街“穿衣戴帽”是港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缩影。除此以外,2017年港区还对5条主要道路、沿街立面、部分绿化进行提升改造和灯光美化。如今,港区城镇范围内基本看不到脏乱差的道路,沿街店面门头整齐有序,区域建筑形象焕然一新,城市绿化更具特色和规模。
智慧生活美
  一个安置小区的“再升级”
  “安防大脑”加持提升百姓安全感
“以前回家得把电瓶拎上楼充电,现在上楼拿个东西,电瓶车不锁也不用担心了。”不少家住天妃西苑小区的居民发现,这个曾经治安状况复杂的拆迁安置小区完成了“智慧安防小区”升级改造后,生活的安全感大幅提升了。
  作为港区已有10多年房龄的大型拆迁安置小区,天妃西苑安置了大量来自染店、马家荡等村的拆迁户。乍浦镇综治办主任曹军告诉记者,此前曾接到居民反映,称小区内的楼道门生锈了,要求更换,“我们调研后发现,即使更换了楼道门,门平常也大多是开着的,没有真正起到安防作用。”在走访中,曹军还发现小区内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包括有居民私拉电线给电瓶车充电,居民出租的车库成了家庭服装作坊等情况。”
  2017年,天妃西苑进行了“智慧安防小区”的升级改造,共安装治安监控探头205个、人脸识别系统6套、车牌识别系统3套,彻底实现了360度无死角全覆盖,“我们在探头布点的时候邀请了社区干部共同参与,哪些位置需要安装探头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从社区管理的需要出发进行布点。”曹军说,除了天妃西苑,2017年,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需要,港区也对开放式小区雅山新村二期进行了“智慧安防小区”的升级改造,共布点探头37个。
  那么,完成“智慧安防小区”升级改造除了能给社区居民带来安全感之外,还有哪些好处呢?“智慧安防系统同时接入乍浦镇综治平台、110指挥大厅、社区综治工作站以及综合执法局的数字城管平台,可以根据各个部门的不同需求,提高使用率。”曹军告诉记者,除了治安防范外,接下去将对功能作进一步延伸,包括接入居家养老、智慧消防等。
  2018年,港区将完成60%以上智安小区建设,长丰花苑、天妃东苑、天妃西苑、染店苑、染店苑东区、中兴花苑、南湾花苑7个安置小区将实现封闭式管理,荷花池、凤凰新村、雅山新村一期、雅山新村二期、园丁新村、建港一村、南司弄7个开放式小区也将安装监控探头、人脸识别系统、车牌识别系统。
  记者从乍浦镇综治办获悉,通过大力开展创建“平安乍浦”活动,乍浦已连续12年被嘉兴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平安镇”。以不断提高矛盾纠纷介入率、化解率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2017年,乍浦镇各级调委会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52起,涉及金额1382.6万元。
文化传承美
  一个小渔村的“变形计”
  保护开发串起散落的文化遗产
依山傍海 张小英 摄
  热闹的汤山公园后面,沿着一条小路往里走,两边是交错的农居,有的近海,有的依山,这里是被称为“浙北最后渔村”的山湾。据史料记载:“山湾渔民的祖先大都是来自福建的船民,明代乍浦港口渐衰,船民即在乍浦下海捕鱼。”如今,这里的人早已不再出海,但是小路两旁,仍有不少人家的仓库里囤着渔网。2014年10月,渔民全部选择上岸转产转业,现在的山湾随处可见海鲜干货市场和海鲜饭店。
  一场变迁正在这个小渔村悄然发生。山湾渔村的整体性开发已列入港区管委会近期的发展项目,目前该项目还在洽谈中。在项目启动之前,乍浦镇在不破坏山湾渔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已率先启动保护性开发。
  “担起了船篷要去出海哩,船借着风势像鸟儿飞,用力要一致啊步伐齐,扬起那风帆赶渔汛……”世世代代的山湾人常年以船为家,以鱼为伴,一年四季都在海上漂着,唱着《渔工号子》,合力捕鱼养家。山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勤燕告诉记者,如今这粗犷豪放的《渔工号子》,村里仅有一位老人还能哼出曲调,此前社区邀请专家根据老渔民哼唱的曲调进行编词编曲,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听着《渔工号子》,仿佛让人看到了过去大风大浪中,山湾渔民勤劳拼搏的劳动场面。
  张勤燕介绍,接下来将把山湾织渔网、钢叉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活动项目作为山湾旅游的互动项目开发出来,可以让游客学唱《渔工号子》、学织渔网、学跳钢叉舞等,让属于山湾人的原生态渔家文化更好地流传下去。
  作为千年古镇,乍浦文化底蕴深厚,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像散落在这片大地上的珍珠。港区正在谋划对散落的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保护、开发、利用,接下去将借助打造乍浦八景,打响“山水文化”品牌。
  陈龙介绍,乍浦八景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提炼,通过打造乍浦八景,既可以让乍浦人对这片土地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可以慰藉思乡的游子。同时,港区还将充分利用乍浦镇海派文化的特色,发展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业,原来缺少一条完整的路线,通过乍浦八景,能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有效串联起来。
  东城河畔 沈士英 摄
  自然生态美
  一个纯农业村的“旅游梦”
  天蓝地绿水清刷新港区颜值
美丽新农村 张炳耀 摄
  尽管是工作日,但4月10日中午,马家荡村九龙生态农场内仍有不少游客在采摘、烧野米饭,当天有七八桌客人在这里就餐。嘉兴九龙生态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建勤告诉记者:“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环境变漂亮了,加上现在人们对于休闲旅游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目前我们农场的日客流量多的时候能有一两百人,平时也有50人左右。”
  九龙生态农场以葡萄、火龙果、大枣种植为主,总面积约160亩。唐建勤介绍,目前有20多名马家荡的村民在农场工作,人均每年增收2万元至5万元。2017年,嘉兴有15个村获评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马家荡也是其中之一,唐建勤很看好农场接下来的发展,“接下去客流量肯定会大起来的,但是对我们来说,更关键的是能不能做出特色,让客人留下来,来体验、来消费。”
  作为乍浦镇目前唯一的纯农业村,马家荡村的村民大多依水而居,整个村庄有鲜明的江南水乡风貌特征,但建筑风格较为凌乱。近年来,马家荡村立足实际,把环境整治和美化放在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全村不仅实现了通组道路的全覆盖,还实现了百分之百的改水改厕,整体环境有了大提升。2015年,马家荡村申报了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田园小居 祝康荣 摄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马家荡村,记者发现这里又有不少新变化。车子沿着九龙山大道行驶,远远就能看到“绿色乡村——马家荡”的招牌,村口的标志性建筑水塔边上,两层小楼已变身为村里的游客接待中心和农耕文化馆,馆里陈列着各种农耕用具。在接待中心边上,除了原本的停车场,还新设了共享单车的停放点。马家荡村党委书记庄国平告诉记者,2017年村里总共接待游客近7000人次,为了推进乡村景区化的打造,目前村里建设了8个停车场,近170个停车位。
  庄国平还带着记者走了村里的怀橘绿道,“如果你傍晚到这里来,能看到很多村民在散步或骑行。”走在绿道上,沿着小河,走过木栈道,经过苗木基地,一直能走到水果采摘园,移步换景。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是老百姓最为迫切需要的民生福利。近年来,绿化环境年年提升,港区水环境、大气环境也逐年改善,天蓝、地绿、水清的滨海新城,颜值还在不断增加。

电子政务与你“零距离” 平台升级如何改善服务体验
第二届石敢当文学奖申报进行中
我市深化社保业务改革补齐民生业务短板,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水深过腰多车被困 消防官兵冒雨推车
鹤岗市组织各种活动庆祝“旅游日”
“五美”新港区 演绎新蝶变
充分发挥科协优势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落实河长制度 保护内河环境
聆听脱贫好故事 脱贫致富增信心
吕苗苗: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九江市考察团来我市考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刘兰芳陪同并主持座谈会
谢学龙到斗笠山镇贫困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两车剐蹭引发互殴双方被拘
[双创双修]昌南城管整市容打造美丽新城区
跟着杜甫回草堂 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成都开机
市质监局“四个提升”强化产品质量监督
哪来这么多外埠车? 地铁站停车场超五成是外地车
稳中求进促发展
咸安区向阳湖镇对受处分党员进行回访教育
逾300人在万达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为祖国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