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小岗精神”的“滁州实践”


10月17日《安徽日报》报道
传承“小岗精神”的“滁州实践”
题记:1978年的一个冬夜,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茅草屋内,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率先开展分田到户“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在滁州这方孕育了“小岗精神”的热土上,40年改革不停步,进取不懈怠,走出一条实事求是的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之路。
10月的小岗,稻香果熟,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若不是矗立在村头由费孝通先生题字的徽式牌坊“凤阳县小岗村”的“提醒”,人们很难想像这里就是40年前那个以穷出名,以18位农民按下“大包干”红手印而闻名的小村庄。牌坊下面,车辆川流不息,游客络绎不绝……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敢于创造的改革精神引领滁州从“大包干”走向“大扬子”
参加完村里组织的活动,到土地流转中心和电商服务站转了转,再去代管的石榴园瞅一眼,临近中午,回到自家的“金昌食府”,为围拢上来的游客讲讲小岗的历史和当年总书记来他家时的情景,这就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一天的生活。“穷则思变,要不是饿得实在没办法了,谁会去冒杀头的危险呢?”对于当时的壮举,75岁的严金昌总是以这么一句话来阐释,简单通俗,却寓意深刻。
40年前,小岗村的一声惊雷,校正了新中国的历史航向,农村改革大幕由此拉开。正是在小岗人敢于创造的改革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改革开放由农村向城市蔓延,一举冲破思想和体制的束缚,从而造就包括皖东滁州在内的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沧桑巨变。
就在小岗人为分田到户后获得大丰收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滁县地委的干部正夙兴夜寐地谋划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1980年2月5日,滁州电扇厂在已停产的滁县机床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厂长宣中光就将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家使用的一台华生牌电风扇拿出来作为样机,拆卸、解剖、绘制图纸,进行试生产。
1980年6月18日,扬子电器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扬子江畔扬子扇,扬子美名四海传”的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
1984年5月,敢想敢干的扬子人以向社会集资建厂的方式,组建扬子冰箱总厂。1991年,扬子冰箱成长为中国家电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扬子的广告1993年登上了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堡。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扬子虽然经历了起起伏伏,但凭借敢于创造的改革精神,孕育出一个个优秀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善创新、能吃苦的企业家,成为皖东工业经济的摇篮。”当年刚刚大学毕业就走进扬子的曾晓程,如今已是国内空调器行业举足轻重的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谈及扬子仍充满自豪。
而今,滁州已成为全国家电重要的研发、生产基地之一,安徽省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西门子、康佳、长电、立讯、惠科等知名企业汇集于此,为之配套的企业数百家之多。
在滁州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中,敢于创新的绝不仅仅只有扬子。同样发端于1980年前后,在天长市秦栏镇,俞启茂等一批单干户,正陆续从土地及集体企业里“挣脱”,冲破藩篱,野蛮生长。他们在家忙生产,出外跑供销,硬是把电视机高压包、遥控器做到了全球维修市场第一的份额,诞生出一大批小老板、企业家,在21世纪尚未到来的时候就喊出了“一百万不算富,二百万刚起步,五百万才凑合,上千万还有很多户”的口号,创造出安徽的“温州模式”。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小岗时指出,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大包干”之后,滁州“改革试验田”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从农村税费改革、农业补贴方式改革,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再到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滁州不断为全国提供着“经验”。
“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
——敢于担当的为民精神引领滁州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大滁城”“大江北”
2004年,沈浩刚刚上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不久,就有群众反映村集体财产被私人长期占用。敢不敢碰硬钉子,能不能坚持原则,成为摆在这位新书记面前的第一个考验。沈浩带领党委一班人不为恐吓所动,顶住压力,依法将个人侵占集体的财产如数收回,并由此建立了新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让小岗实现土地由分到合,驶上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达8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6元,每人从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获得分红350元。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部分国有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曾经带给滁州无上荣耀的扬子面临新的抉择。为此,滁州市及扬子集团的决策者们在部分质疑声中,将扬子冰箱与西门子合资,成为我省当时利用外资最大的合作项目。对下属中小企业,则实行招标租赁经营,大部分企业经营形势和效益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西门子冰箱已成为滁州智能家电产业领军企业之一,120多家从扬子“孵化”而来的民营企业渐成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为滁州财政税收和百姓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从2008年开始的“大滁城”建设初期,部分群众的保守思想、干部的畏难情绪不可避免出现了。“城市建设与群众生活改善本就是并行不悖的,只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群众,决不让百姓吃亏,就不怕群众不支持。”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滁州市优先建设安置房,实施最优惠的房屋征收补偿政策,让群众在城市改造建设中优先受益。“市里舍得将市区黄金地块用于保障房建设,把保障房当商品房建,小区配套当商品房对待。”滁州市国土房产局局长范恒军回忆说。
正是敢于担当这样的责任,滁州市城市建设很快赢得了群众拥护和支持,一座现代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区域中心城市崛起于皖东大地。
本世纪初,面对“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迅猛的发展态势,滁州如何对接、怎样追赶?“只要能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就没有什么矛盾不能克服,没有什么责任不敢担当。”滁州市广大干部很快形成共识。为此,该市专门出台干部容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担当,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坚持东向发展战略不动摇,全力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实现从承接转移到主动融入,再到等高对接、一体发展的政策演进。
如今,滁州正积极呼应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南京江北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成为苏州工业园走出江苏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全力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园区;滁宁高教科创城成为南京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科研及成果转化应用基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敢于奋斗的追梦精神引领滁州人民从吃饱饭、穿暖衣、住瓦房到富起来、奔小康、谋幸福
1979年出生的吴怀龙是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小岗村人,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了。“我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一直梦想着今后能在家门口的工厂里上班。”吴怀龙的梦想很快照进了现实。2006年,吴怀龙和爱人一起回到小岗村,一个在刚刚建成的“大包干”纪念馆当上了讲解员,一个应聘进入小岗村洪·张健康产业园,从普通员工开始,一步步做到了副总经理,并在家里开了个小店。“传统农业让小岗人吃饱了饭,但致富奔小康还得靠现代农业、工业、三产服务业,我相信只要有敢于奋斗的追梦精神,小岗人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幸福。”吴怀龙说,如今小岗正在创建5a级景区,他和爱人白天在小岗上班,晚上开车回县城住,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
如今,第二代、第三代小岗人有的搞起了特色种养,发展现代农业,有的做起了物流、电商,有的在工业企业、旅游公司上班,有的考上了大学,未来有了无限可能。
改革没有休止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论小岗人的奋斗史,还是皖东人民的追梦路,都是以苦干续写辉煌,用实干托起梦想的生动证明。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岸”,成为市民,在都市里继续通过奋斗,追逐幸福的梦想。
今年48岁的陈宗燕原本是滁州市南谯区大王乡农民,靠种地谋生,2012年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建设改变了她一家人的人生轨迹。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陈宗燕家在东升花园小区分到两套住房,自己和爱人住一套,儿子、儿媳住一套。随后,陈宗燕进入德资企业绿科家纺上班,月收入4000元左右,爱人在建筑工地做工,儿子在附近另一家纺织企业工作,儿媳在小区幼儿园当老师,全家人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像陈宗燕一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广场上、公园里跳起了舞蹈、唱起了戏,也许身姿不算婀娜,歌声不够美妙,但那种由内心深处生发出的幸福感却是真实的、满溢的。

界首市舒庄镇:打造美丽乡村 助推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
科技创新厚植产业发展后劲 中天科技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
国庆假期将至 高速交警发布安全出行提醒
乌苏里江游泳大赛暨国际游泳文化节试游启动
传承“小岗精神”的“滁州实践”
公交离你还有多远,长沙市民一查就知道
直面督查 主动整改
加大投入 提升产能
书香矿区朗诵团助力全民阅读
采血车开进工地 志愿者和工人撸起袖子献血
2018年常德市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体育健身大赛在安乡开幕
城步“四保”抗冰灾惠民生
兰考县人民法院开展平安建设集中宣传活动
阜阳港颍上上峰码头通过竣工验收
吴群刚率队检查督导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暨艾滋病防治工作
只因三元停车费 六旬看车老人被打伤
我省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政务服务按下便民利企“加速键”
[成华区]成华区首本区域实录《崛起》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