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盐城“长寿村” 看百岁寿星的“传奇”故事

【导读】 岁月沧桑,人生过百岁就是“传奇”。6月22日,本报地方版头条报道了《射阳县新坍镇有个“长寿村”》的新闻,并同步在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新媒体配图报道,经全国多家知名门户网站转载,引起较大反响与关注。
岁月沧桑,人生过百岁就是“传奇”。6月22日,本报地方版头条报道了《射阳县新坍镇有个“长寿村”》的新闻,并同步在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新媒体配图报道,经全国多家知名门户网站转载,引起较大反响与关注。一个3000多人口的村子,何以罕见地出现5位百岁老人(不久前去世一位)?百年沧桑,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故事?记者应广大读者要求,再次深入到横港村4位寿星家中深度采访,以满足读者的关切。
百岁寿星王德才、徐广兰:
风雨同舟78载,同达期颐人称奇
今年4月29日,在新坍镇横港村二组王志兄家,王德才、徐广兰二老百岁寿辰庆贺活动热闹举行,二老穿上大红唐装,接受晚辈前来拜寿。县、乡、村相关部门负责人前来祝贺,许多人对他们夫妻二老齐达期颐之年“啧啧”称奇。
他曾是抗击日伪的“老革命”
王德才1917年8月出生于横港村一户普通农家,早年家贫,母亲去世较早。父亲省吃俭用供他上了私塾,可也仅读了三年。然而,正是这三年私塾,使王德才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见,成了当地的进步青年。
1943年,王德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射阳县四区(也称陈洋区)新合乡指导员。他不负重托,积极带领群众机智勇敢地与日伪军开展斗争。1949年以后,王德才听从组织安排,担任生产队长多年。
她干农活家务为夫分忧
仅比王德才小几个月出生的徐广兰,也是横港村人,不过当年她家的经济条件要比王家好许多。可王德才年轻时的帅气、机智和勇敢早就吸引了她。早就看上徐广兰的王家,按当地风俗请出媒人,两家一说即合。
  结婚78年来,徐广兰夫唱妇随,全力支持王德才的工作。当年,丈夫提着“脑袋”干革命,她每次都要反复叮嘱丈夫注意安全。她在家里也是起早带晚,忙家务、干农活、带孩子,不让丈夫为家中的事情操心。
  30年前,一场发热导致徐广兰双眼几近失明,连吃饭、穿衣、上厕所等都要丈夫帮助。4年前,王德才老人的双眼也看不清了,这才听从儿子、儿媳们的安排。如今两位老人虽都百岁,但每天依然相互关心着对方的生活起居。
生活上有点特殊“爱好”
二儿媳妇吴玉凤介绍,以前,老公公王德才不仅每天中午喜欢喝两三两白酒,而且每天早上还爱喝个一二两生豆油、吸上一两个生鸡蛋。后来老人眼睛生疾,在医生要求下才停止了喝酒。
公公说小榨豆油喝在嘴里香,吴玉凤就每十天半个月拎回一箱新榨的豆油。唯独在吃生鸡蛋这件事上,吴玉凤与老公公“犟”了一次嘴,告诉他吃生鸡蛋不卫生、易生病,并提出改用开水冲着喝,当然她也接受了老人提出的条件,那就是在冲鸡蛋时加点豆油和糖。
  不知什么时候,老婆婆徐广兰爱上了孙女们吃的方便面,吴玉凤就安排丈夫到县城超市买回方便面,时不时地煮一碗给老人。
百岁老太夸儿媳胜过女儿
王德才、徐广兰共生育了两个儿子,目前五世同堂。大儿子王俊从教育岗位上退休后,于4年前因病离世。多年来,两位老人一直与二儿子王志兄一家生活在一起。
  “哪个说我们没闺女的?玉凤就是我们闺女嘛!”采访中,有人念叨说他们若有一个女儿就更好了,平时能贴心地服侍他们。老太太一听不乐意了,当即进行了“反击”。
  的确,在村中说到吴玉凤对公婆的好,没人不夸赞的。她与公婆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近40年,几乎没有发生过争执。老公公因过去长期当村干部,说话做事难免有点“官腔”,丈夫有时听不下去,吴玉凤便及时将他拉到旁边,劝他顺着老人的意思,不能争执惹老人生气伤了身体。为让老人晚上睡觉舒服,吴玉凤冬天帮着晒被子、夏天帮着擦席子,每晚帮着二老泡脚、洗脚。
百岁寿星蔡东兰:
勤快闲不住,儿孙争孝敬
  慈眉善目,心气平和,衣着整洁,有问必答,丝毫不乱。若不是记者亲眼所见,绝不会相信眼前老人竟然是年已过百的寿星。她,就是横港村健在的百岁寿星之一蔡东兰。
  △蔡东兰与二儿子及女儿、女婿合影。
今年1月6日满百周岁的蔡东兰老人,丈夫陈仁甫年轻时便参加革命,曾担任过陈洋区横港乡乡长,组织带领群众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南下支前。后在乡长岗位上因积劳成疾辞世,时年59岁。
  当年,陈仁甫忙于抗战常年在外,妻子蔡东兰要耕种农田维持一家人生活,要照顾双眼失明的婆婆,同时还要养儿育女。蔡老太生育过8个儿女,有5个孩子先后夭折。
  青年时缺吃少穿的生活经历,养成了蔡东兰勤俭节约的习惯。即使现在,老人最见不得的就是晚辈们浪费粮食。平时,无论在儿子家还是在女儿家,从不允许他们专为自己开“小灶”。
  蔡东兰老人现健在的有两儿一女。最小的儿子陈必胜在横港老家务农,二儿子陈必汝及女儿陈霞家在县城,老人就乡下、县城两头跑,住在县城时间较长。
  △蔡东兰与女儿陈霞母女情深。
老人一辈子勤快,什么活都干,烧烧煮煮、缝缝补补。农忙时帮助乡下儿孙收收种种,子孙不让她做事,可她就是闲不住。住在县城,她还见缝插针利用闲地、墙根栽种点瓜果蔬菜。她脚小,街上买不到合脚的鞋子,多年来都是自己一针一线做鞋穿。
  女婿蔡青维也非常孝顺。冬天,老人欢喜晒太阳,可因骨折绑着石膏下不了地,他特地上街买回一张躺椅,自做一个棉垫,每天将老人从床上抱出来,在天井中躺在躺椅上晒太阳。他知道老太太喜欢吃白水肉汤,隔三岔五小火慢炖做给老人吃。
  正是在家人悉心照料下,年过百岁的蔡老太如今仍耳聪目明,常与邻居们扯闲聊天。
104岁寿星周义朋:
村中最高龄,能走爱“蹭吃”
104岁的周义朋,是村中目前年龄最长的老人。他这辈子没出过什么远门,是当地出了名的种田能手。据说,老人年轻时力气很大,生产队集体场头打粮用的石磙子重达150多公斤,他能双手拎起。
△周义朋与女儿看农田。
老人年轻时,由于家中人口多、底子薄,为让家人有饭吃,他利用农闲及阴雨天帮人家弹棉花,挣些“外快”贴补家用。年老后,他就在自家责任田里种点高粱,米子碾下来吃,秸秆穗子被他整理扎成扫帚,然后用拐杖背上10多个,沿着农庄跑。大家都知道老人扎的扫帚结实好用,便争着购买。
  周义朋之前一直由小他近10岁的老伴照应,粮食、蔬菜、鸡蛋自给自足,十天八日吃上一顿肉或鱼。自从老伴因病离世,他的饮食起居便由儿子周宏亮、儿媳杨定銮承担起来。他对饭菜要求不高,饭软些、粥稠些、菜油些,就能多吃点,否则会念叨“吃不饱、吃不饱”。
  有时,老人会跑到半里外的二女儿周宏兰家,看她家烧啥好吃的,去蹭饭。一次,他摸到宏兰家,说还没吃呢。宏兰忙取了6个鸡蛋烧荷包蛋给他吃,或许是一次吃得太多吃伤了,之后到了女儿家,谁若再提鸡蛋,他立马就走。
  别看他年龄大、耳朵稍背,可身体仍然不错,前两年还能帮助儿媳妇杨定銮干农活,现在儿媳妇不让他做事,他就每天家前屋后跑跑转转。
  老人说,最热闹的还是在他百岁生日寿辰时,那时老伴还在世,4个女儿、1个儿子五家五代近30口人一个不差全部聚齐,连县政府、镇政府及村两委会都送匾送红包。
  “现在干不了什么活,政府还很关心我!”老人介绍,这些年政府每月都给他尊老金500元、养老金135元,合计635元,每年还把他接到医院查身体,镇上、村里的干部常来看望、慰问他。
  记者注意到,老人的家靠近跃进大沟,碧水荡漾,后面是树,屋前是农田,空气特别清新。尤其儿媳杨定銮很会收拾,屋里屋外清爽干净,让老人感到特别舒适。杨定銮说,会服侍好老爹爹,让他多活几年,在全村全镇乃至全县创个高龄记录。

就在王先生已经放弃寻找时 一位环卫工人在垃圾桶里找到了他的钱包
微信群传播暴恐音视频 一女子被警方行政拘留
黄山市市域南部城镇群供水及污水处理一体化规划方案征求意见会议顺利召开
深圳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实施意见 智能车辆路测至少应配一名安全员
我市举办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走进盐城“长寿村” 看百岁寿星的“传奇”故事
花园乡公益性岗位助力贫困户增收
临邑:瞻仰革命旧址重温入党誓词
市总工会倾力打造“网上工会”服务职工
台湾宜兰县发生4.9级地震 震源深度59千米
我市收听收看2018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郑军到陈巷镇走访贫困对象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检查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筹备工作
20支队伍竞逐“金虎奖”
市人防办走访慰问贫困户爱心捐赠送温暖
低温吹来“宅经济” 扬州人入冬叫外卖最爱酸辣土豆丝
贵港市国地税联合开展税法宣传进校园主题活动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开展保密专题教育培训
大风伴随沙尘天西安PM10飙升 6日起空气质量逐渐好转
源汇区发改委部署开展旅游市场价格行为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