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晚报帮困难群众过年特刊·记者手记


恩施晚报记者与爱心人士一起走在送温暖的路上。
2014年,恩施晚报记者慰问州城困难群众。
恩施晚报记者与恩施市公汽公司工作人员为困难群众送年货。
恩施晚报记者与爱心人士一道为困难群众送年货。
温暖·感动
彭绪艳
2月6日,本报2018年“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圆满收官,34户困难群众收到了爱心年货和新年祝福。至此,恩施晚报策划组织的“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已开展了10年,其中我直接参与、组织了7年。每到春节前的那个月,我与同事几乎每天都穿行在大街小巷,走访困难群众,了解他们的过年心愿,多方筹集善款,尽力满足困难群众的过年愿望。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这些贫困户中大多是低保户、困病致贫的困难户和残疾人家庭,他们除了有限的低保金外,几乎再没有别的生活来源,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这些生活在城市角落里的困难群众,过年的要求并不高,有的仅仅需要几斤肉或一桶油,有的就想过年买几斤糖果,有的希望为家里添置热水器,有位老人想要一对护膝过冬,有的家庭想要一个电饭煲……这些看似容易的事,却是那些困难家庭的迫切期盼。
在每次启动“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前,我都曾担心过资金来源,因为我们只能借报纸这个平台,为爱心人士和困难群众搭建一座“爱心桥梁”。同时,记者也要充分发挥“社会活动家”的作用,利用平时积累的人脉资源,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不料,“帮困”活动系列报道一推出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晚报热线和记者的手机响个不停,不断接到有人要捐钱捐物的电话和短信:有的要记者带路把年货送到贫困户家中;有的将现金和物资送到编辑部,委托记者转交;有的好心人帮困难群众完成过年心愿后不留姓名;有位在恩施工作的外地人得知活动结束后,一再要求“如果再有类似需要帮助的人群,一定要联系我”……
10年间,恩施晚报收获了一批爱心“铁粉”,关注“帮困”活动已成为他们的习惯:每到春节临近,就有单位主动与本报“帮困”活动报道组联系,询问活动什么时候启动,需要多少资金,需要购买哪些物资。在这场爱心聚会中,因为众多好心人纷纷加入,让贫困户在冬日里感受到温暖,也感动了晚报人。
当年,首次参加“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的年轻记者,现在已成为爸爸或妈妈,但他们热心公益的初心一直未变。在一次次“帮困”活动中,我与同事不仅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还时时受到感动,更在感动中行动:为困难户送年货,我们肩扛手提,顶风冒雪;联系好心人,贴车费送年货,没有任何怨言。
心灵的洗礼
杨亚玲
从接触新闻的第一天起,有前辈就告诉我,我们只是新闻事件的见证人和记录者,采访时不能加入任何个人情绪和观点。央视前主持人柴静曾在《双城的创伤》采访过程中,仅仅因为帮采访的一个小男孩擦了下眼泪就被评论为“表演性主持”。为了吸取经验和“教训”,一直以来,我也尽量以这个原则要求自己,直到2013年临近年关时被抽调到“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报道组摸底困难群众,我内心这个原则产生了动摇。
孤寡老人王金云想要台收音机作伴,孝心孙子张龙辉想给奶奶买台洗衣机,独居老人陈兰芝就想过年吃顿猪蹄……真正把身心沉到基层,才明白原来身边依然有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让人堪忧,他们的愿望那么微小甚至可怜。陈兰芝老人是我采访的第一位困难群众,也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采访对象。
2013年1月17日,在恩施市六角亭办事处解放路社区网格员李火春的带领下,我来到这位80岁独居老人的住所。老人家里十分贫困,主要靠遗属抚恤金维持生计。当天,老人刚出院不久,前段时间她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左手给摔断了。因为实在没钱治疗,还没等手痊愈她就出院了。她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老人舍不得开灯,屋里黑漆漆的,但屋内简单的陈设一目了然:一把长沙发上铺着几床薄薄的旧棉絮,这就是老人的床;仅有的两把椅子上铺着几件旧衣服,老人说这是“坐垫”;“床”前是一个旧瓷盆,里面装着几颗红木炭,这是老人的“取暖器”。当我们提议给老人购买个电暖器时,她忙摆手说不要,只因“支付不起电费”。
虽然一再克制,但老人的艰难处境和让人心疼的话语还是让我忍不住流下泪来。我赶紧走出门外,怕老人看到我的眼泪会更难过,也怕别人说我矫情。但是心里一直说着“我想帮帮她,我要帮帮她,除了帮她联系相关企业满足她的新年愿望之外”,因为刚参加工作不久,我身上也没多少钱,但我还是把包里所有东西都掏了出来,可惜只找到50元钱。虽然觉得钱很少有些拿不出手,但我还是把钱硬塞到老人手里。李火春也掏出100元塞到老人手里。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又参加了3次“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接触了更多的困难群众,了解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新年愿望,心灵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新闻原则”也一次次被摧毁,至少在“帮困”活动中变得荡然无存。在一系列的采访过程中,我根本无法置身事外,我为他们生活的艰辛而叹息,我会因为他们的子女不赡养他们而愤愤不平,我对他们的病痛感同身受……我把这一次次的“摧毁”称为心灵的洗礼。
“帮困”十年 感动常在
刘学成
2008年春节前,恩施晚报举办首次“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到目前已连续进行了10年。期间,州城及周边县市大批困难群众获得救助,开开心心过了大年。
作为参加首次“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的记者,到现在我仍然记得活动过程中很多感人的故事。
“你是刘记者吗,我是浙江来恩施经商的,看到你们举行‘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我们非常感动,觉得这个活动很好,也想出份力。”
在恩施晚报刊发启动“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的消息后,我接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电话,这个浙江商人的电话我一直记得很清楚。接到电话后,我应约来到这位爱心人士的办公室。她是一名女老板,来恩施经商几年了,一直想为恩施市民做点事,看到“帮困”活动的报道时,便联系了记者。
“我愿意捐赠10000元,请晚报记者拿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外地商人也给他们拜个年。但我有个条件,我只捐款,不需要报道,也不用出名。”她只希望通过本报记者及时将爱心捐款送到困难群众手中。
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很多爱心企业也纷纷献上爱心。2009年的活动中,安利(中国)恩施分公司捐赠30000元现金帮助州城困难群众过年,该公司志愿者还与本报记者一起,走街串巷将过年物资送到困难群众家中。恩施市公共汽车公司、恩施新佰佳装饰公司在得知活动需要车辆时,立即派出车辆,组成爱心车队,将爱心一一送到困难群众家中。
温暖送给他人 感动留给自己
杨海林
作为一名新记者,我是第一次参加“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从实地调查走访困难群众到送慰问物资,我全程参与,收获了很多感动,也有很多感悟。
调查走访第一户家庭让我印象深刻。女主人王清秀在一家面馆务工,她的丈夫2017年1月因癌症过世,儿子还在读初中。第一次见面,我只是在她工作的面馆粗略地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她给我的印象仅是“个子不高,但很坚强”。
1月31日给她家送物资的时候,我和几位同事走了一段很是崎岖的道路才来到她家里。她的家只有两间屋子,已经是危房,旁边是政府为她家修建的安置房,但还只是建起了主体框架,地上到处散放着建筑材料,出行很是不便。看到这样的居住环境,我更是感觉到了她的坚强和乐观。
还有家住火柴厂老宿舍73岁的牟芳池。到了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她却要每天照顾脑瘫的儿子,这样的日子已经重复了44年。她的小儿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为发烧而大脑瘫痪,每天只能坐在椅子上。牟芳池每天要给他穿衣、做饭、擦身,44年的每一天就是这样过来的。即使这样,老人却一直说“我不需要什么东西了,还有比我更加困难的人,你们多帮助他们吧”。
我前后走访的十多户困难家庭,基本都是因病致贫。他们的物质生活都不丰富,但是看不出他们有多沮丧。他们都很淳朴,没有过多的要求,一点米、面、油之类的基本物资,或者两床棉被,就能让他们满足。
通过这个活动,我看到了许多人需要社会的关爱,同时也有许多人愿意关爱他人。不断有爱心人士打电话来愿意提供帮助,还有人悄悄送物资而不愿声张。整个过程中,我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希望我们的这个活动,能让这些困难群众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苦楚人生也常伴温情
张汉杰
“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已开展10年了,但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活动中,我走访了10多家贫困户,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却一样的艰难困苦,他们的艰辛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感觉到辛酸和苦楚,爱心人士的帮扶,让我动容。
距离“帮困”活动第一次采访已经过去了20多天,牟芳池老人悉心照顾脑瘫儿子袁章红的画面,仍然清晰地印在我脑海里:那天,44岁的袁章红坐在轮椅上,胸口搭着毛巾,坐在火炉旁看电视,母亲牟芳池在一旁细心地照料他。虽然他一生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生在这个家中,他无比幸运,因为他可敬的母亲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来照顾他。
在这段时间里,温暖我的除了亲情的嘘寒问暖,还有众多爱心人士的关爱。1月30日,原本只是打算简简单单地跟几名学生一起去慰问福利院的孩子,但没有想到之前的报道会引起那么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当天中午,20多名爱心人士聚集在福利院,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玩玩具。爱心的聚集,让福利院的孩子们感受到温暖,灿烂的笑容一直洋溢在他们脸上。
今年的“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已告一段落,我更是收获了满满的感动:身患两种癌症的李绍玉老人为李庆志一家写下的那封书信、张翠荣老人身背年货到报社舞阳坝原址献爱心……这些画面都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在为那些困难家庭奔走的同时,我自己也感受到了深深的温暖,希望“帮困难群众过年”这个活动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把爱心传递给更多人。
公益伴我成长
胡军
恩施晚报“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10岁了!
10年前,我走出校园,加入了恩施晚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我是幸运的,工作第一年就有幸参加晚报第一届“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10年来,我从未缺席过这个活动。10年来,我收获了感动,净化了心灵。10年,“帮困难群众过年”这个品牌公益活动伴我成长、成熟。
2011年的“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是我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这一年,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活动模式,在全州8县市筛选了2010年报道过的求助对象,借这个机会,决定对这些我们牵挂的困难群众进行回访。
2011年1月中旬,我和同事黄玲开启了“爱心之旅”。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我们怀着热乎乎的心,乘坐本报爱心车奔赴8县市,用半个月的时间回访了16个困难群众家庭,代表爱心人士和单位将过年礼物送到他们家中,除了送过年礼物,民大医院医生李俊还随爱心车一起,为有需要的受助对象检查身体。
爱心车的目的地都是全州较为偏远的地方,鹤峰走马、巴东官渡口、建始三里、宣恩沙道沟……有的地方车无法开到,我们就步行将过年礼物送到他们手中。2011年1月21日,这个日子我和黄玲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天我们要赶到巴东,由于下雪,绿葱坡路面结冰,为保险起见,我们决定乘坐客运车辆,当车行至绿葱坡一下坡路段时,车辆突然失控,快速向前滑行30多米后原地掉头,被路边的两棵行道树拦住。下车后我们发现,行道树下方就是悬崖,我们吓出了一身冷汗。尽管如此,在司机检查车辆无大碍后,我们提心吊胆地上车继续赶往目的地。
7年已经过去,“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我们一直在坚持,但7年前回访的很多困难群众我依然记得,龙赐麟、祝建华、陈玉清,向绪仁、向远虎、罗坤玉……不知你们是否走出了困境?还有家住走马镇、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女孩戴太双,家住五里乡的早产双胞胎,沙道沟镇赵家坝村二组的向瑶,高罗乡龙河村一组的廖艳……我一直牵挂着你们!
总结10年,公益一直伴我成长。公益不只是付出,更有收获。10年“帮困”我收获了感动、动力和信心。10年公益之路,让我更加懂得感恩、珍惜和努力。
小报纸蕴藏大能量
田苗
2013年1月,作为一名刚刚转正的新记者,我与恩施晚报记者部的同事们一起参与了“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
解放路社区八旬老人陈兰芝过年想吃顿猪蹄,航空路社区低保户赵兴政想要一些米和油,患病独居老人朱喜英想要一些腊肉……深入州城这些居民的家庭后我才知道,其实城里人中也有很多充满忧愁的面孔,他们需要我们帮一把。
那年农历腊月,我和同事们几乎每天穿行在州城的大街小巷,采访困难群众、联系好心人、采购物资、送年货,虽然每户困难群众我们都要跑好几趟,裤子、鞋子上沾满了泥水,但每当看到自己那微薄的力量换来困难群众脸上开心的笑容时,我就会打心底里觉得欣慰。
这些困难群众,虽然他们的家境困难至极,或是高龄独居老人,或是一人生病、几人生病的贫困家庭,然而,他们轻描淡写的描述让我们得知,生活的艰难和不幸并没有让他们屈服,社会热心人士的关爱、子女的健康成长都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一床棉被、一壶油、一个电饭煲……这些物品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贫困家庭而言,也许能让他们感到莫大的安慰。面对困难群众充满感激的目光和最朴实无华的表达方式,我更加感受到媒体的使命是多么神圣和庄重。
转眼间,我在晚报工作了5年,而晚报的“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已经成功开展了10年。不管是直接参与活动,还是在幕后做编辑工作,每年农历春节前,晚报这小小的报纸都如实报道了“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的开展情况,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让整个冬天都充满着温暖。
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困难家庭得到社会的帮助,享受到冬日暖阳般的温暖。同时,相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自愿参与到关爱弱势群体行动中来,让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江河。

聚龙社区举办中秋联谊会
城中村改造“杭州模式”引关注
香港青年组团来珠“寻找家乡的商机” 希望有机会到珠海投资创业
降雨期间 光明部分区域产生积水 未出现较大灾情
茅台、旺旺、娃哈哈……都来了!距首届食博会开幕还有35天
恩施晚报帮困难群众过年特刊·记者手记
郑州大学单崇新教授和团队声名远扬用新方法合成了1.2克拉的钻石
锐利的武器 有效的保障——写在《上海合作组织反极端主义公约》签署一周年之际
湖口县烟草专卖局积极部署卷烟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沙田镇拟打造滨海生态绿城
一张许可证的背后
厉害了!东莞中职学校携手清华大学共建专业!
东宝城区拟新(改)建11座公厕
蒋超良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陈文浩在郴州调研时强调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力度让人民群众居住环境更美更宜居
市直机关启动青年党团员返乡大调研活动
市督导组来淄川区督导“新时代、新理念、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
成都高新区出台50条新政 全球觅“金熊猫”人才
又到“放鱼季” 频现违规放鱼
全国网媒看滨海:青岛新闻网记者视频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