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偏州也有鐎斗煮茗茶


舟山博物馆三楼的历史陈列展厅中,有一件南朝时期的铜鐎斗。这件铜鐎斗敞口折沿,直腹,平底,底部有马蹄形的三足,口部还铸有条形槽流,柄呈龙形,顶部的龙首惟妙惟肖。
  不同时期的铜鐎斗各具器形特征
  鐎斗是汉至六朝墓葬中常见的一种器物,有铜、铁、陶、瓷四种质地。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铜鐎斗。
  铜鐎斗始见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至唐代趋于消亡。不同时期的铜鐎斗具有各自鲜明的器形特征。
  在铜鐎斗刚出现的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铜鐎斗只有龙首柄和方粱柄两类,器身呈釜状,敞口,弧腹,圆底。
  到了三国及西晋时期,方粱柄类的铜鐎斗消亡,龙首柄类的鐎斗依旧流行。铜鐎斗除原有的弧腹外,还出现了曲腹,足的形制也有圆形兽蹄足、瘦蹄足和锥状足三种。
  东晋至南朝早期,龙首柄的铜鐎斗继续盛行,扁平柄类的也开始流行。
  南朝中晚期至隋末,龙首柄类鐎斗的数量剧减,扁平直柄也基本消亡,扁平折柄、附凹槽状流的器形成为当时的主流。
  到了唐代,铜鐎斗逐渐退出使用,仅剩少量龙首柄铜鐎斗。
  出土的铜鐎斗底部多发现有烟熏痕迹,加上铜鐎斗的器物造型多为大口、腹部较宽,可以认定鐎斗是作为温煮器使用,但是温煮何物,在学界还尚未有定论。
  铜鐎斗很可能是古人煮茶所用
  从出土器物组合及铜鐎斗的分布演变来看,铜鐎斗很可能是古人煮茶所用。
三国至南朝时期的墓葬中常见和铜鐎斗一起发现的有鸡首壶、盘口壶、洗、钵、盘、耳杯、盏、盏托、五盅盘、勺、唾壶、虎子等。这其中耳杯、碗、钵的功能较多,也有作为饮茶器使用,而盏托、五盅盘则是专门的饮茶器具。这可以反映铜鐎斗与饮茶的密切关系。
  从分布区域来看,铜鐎斗是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逐渐扩散至中原、西南、岭南,直至东北和朝鲜半岛。这和我国的饮茶习俗从三国至东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到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原地区的流传路径也有一致性。
  我国的饮茶历史悠久,在这一时期流行的饮茶方式是先将茶叶碾成碎末后制成茶团,饮用时先把茶团捣碎,再加入葱、姜、橘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在容器内煎煮,煮出茶汤后饮用,称为“煮茶”。铜鐎斗很可能就是用来温煮茶汤的器皿。
  到了唐宋之际,我国的饮茶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开始追求茶叶本来的味道,用开水单独冲泡茶叶饮用,称为“点茶”。失去用武之地的铜鐎斗也随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铜鐎斗在舟山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对当时的舟山来说,这件铜鐎斗又另有一层意义。
  三国两晋至南北朝时期,战事频频,中原地区的大量人口为躲避战火,纷纷迁往当时还未得到多少开发的南方。在当时中原人士的印象中,南方是还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他们对南方多存有恐惧之心。
  西晋时期有一个叫石季甫的人被朝廷任命为鄮县(现在的宁波)的县令,没想到竟令这个家庭陷入恐慌,甚至哭泣不止。以至于石季甫的舅舅车茂安不得不郑重其事地写了封信,给当时在中原做官的朋友,吴郡(现在的苏州)人,文学家陆云,向他询问遥远的鄮县的情况。
  陆云在他的《答车茂安书》中,宽慰车茂安说,鄮县物产丰富,并非野蛮的化外之地,石季甫高高兴兴前去赴任即可。
  这个小故事反映的是当时中原地区人们对南方的不了解,由此产生的偏见。大陆上的宁波尚且如此,偏居东海之上的舟山更是可想而知。但是这件铜鐎斗的出现,却可以证明当时的舟山人也有煮茶品茗的风雅爱好,由此见微知著,作为海东偏州的舟山并不是文明的荒漠,而是和大陆地区一样在历史的潮流中齐头并进。 撰稿:王光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孙璧庆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我市“人社局长进校园”活动之真人招聘大赛圆满落幕
遂宁市政协七届17次主席会议召开
市公管办调研我市水利招投标工作
关注加装电梯:竣工交付一月余 广受社区居民好评
海东偏州也有鐎斗煮茗茶
新兴力量崭露头角,创新生力军加速崛起
台湾工商精英泰山行活动启动
聚龙社区举办中秋联谊会
城中村改造“杭州模式”引关注
传达学习陈求发同志在沈调研党政群机构和园区机构改革时的讲话精神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鲁毅: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指引开展工作
市安监局开展油服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服务平台培训
汕尾又现街头耍猴…
宁夏眼科医院引进全飞秒激光仪
蒙阴:国庆假日旅游亮点纷呈 综合效益稳中有升
省经信委黄宝林副主任督查我市盐业监管体制改革工作
一张许可证的背后
厉害了!东莞中职学校携手清华大学共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