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砂锅匠”——探寻贵州织金砂锅街上的砂锅文化


新华社贵阳10月23日电 题:“我们都是砂锅匠”——探寻贵州织金砂锅街上的砂锅文化
新华社记者刘智强
在贵州省织金县城东门内,有一条砂锅街,走进去,一栋栋古朴的青石房门面内,摆放的是一排排精致的砂锅。
织金砂锅源于宋代,据《织金县志》记载,清朝初年兴盛一时,曾有人用“手拉风箱声不断,夜晚烧锅红满天”来形容当时砂锅街的盛景。
如今,信步于砂锅街,顺着街边的小胡同走进去几十步,便看到了正在制作砂锅的李顺怀老人,74岁的他做砂锅已有60年,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金砂锅的传承人。
只见他右手转动转盘,左手轻压砂泥,眼神透过老花镜锁定在转盘上一动不动。不一会儿,一个完整的砂锅造型便呈现出来。“从舂砂、活泥、成坯、上釉、烧锅,直到最后制作完成需要72道工序。”李顺怀说。
织金砂锅的制作原料是织金优质无烟煤和黏土,整个制作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砂锅制坯成型后,通过自然干燥或烘干,最后要放在地炉上用大砂缸盖住煅烧。李顺怀说:“小一点的砂锅需要烧10分钟,大一点的也只需烧20分钟左右。”
烧好的砂锅收缩性不大,变形概率小,出窑后,再用柴火烟熏,呈现灰黑色,显得浑厚古朴。相较于外表造型,李顺怀认为,织金砂锅的保温、保鲜性能才是其最大的优点,“炖鸡、炖肉味道鲜美醇香,整个砂锅均匀受热,也是沏茶、煎药的好工具。”
多年来,经过不断创新,织金砂锅家族还增加了鼎罐、瓢锅、凸底烙锅、平底烙锅等新成员,受到不少游客的青睐。一些人买织金砂锅已不只是为了使用,而是将其作为工艺品来收藏。
织金砂锅曾远销美国、法国、日本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工具不断革新,砂锅逐渐被取代,织金砂锅也逐渐没落。但在这条砂锅街上的几十名老手艺人却从没想过放弃。
“我们都是砂锅匠。”在李顺怀看来,能够坚持下来的砂锅匠,不仅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爱花心思研究,大家还有着一种匠人情怀与匠人精神。他说,以前很多人是迫于生计做砂锅,可现如今,大家已吃穿不愁,也将制作砂锅作为一门艺术创作或文化传承。
最让李顺怀头疼的还是砂锅制作工艺的传承问题,他说:“到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关键是这个传承人还得是真心想学。”李顺怀的大儿子曾试图学习,由于忙于工作,到现在也只是学了个皮毛。

我市各地免费发放“纪念柏”
麻涌镇举办2017年“寻味东莞”星厨争霸电视大赛水乡片复赛
洪水中的最美背影!90后辅警齐腰水中独自逆行,解救50余名被困群众
德州:全程可溯一查便知 “黑家政”无处遁形
纪念《开封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军功章有你的一半
“我们都是砂锅匠”——探寻贵州织金砂锅街上的砂锅文化
江陵县委书记刘勇调研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2018年会圆满闭幕
清远男子撞亡路人,女友说:我们绕个弯回家
永寿多措并举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镇文化市场开展扫黑除恶工作
铁东区人社局开展公益性岗位专项检查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徐州市民宗局四举措加强汛期宗教场所安全工作
感动!宝鸡74岁老母亲照顾患病儿子46年
连云港韩李村获评首批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省政协委员赴平江县开展“三进三助”聚力行动
鸡西市积极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工作任务落实
临沂市公安局荣膺山东省2017年优秀市级公安局
高考期间烟台牟平区考点800米范围内工地全面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