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4月16日-19日举行
行业专家“三亚论稻”合力贡献“三亚智慧”
4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在三亚开幕,袁隆平等8位两院院士进行“院士论稻”。武昊摄
观众参观中国国际水稻全产业链品牌展。武昊摄
参会嘉宾探讨问题。武昊摄
中国稻,世界粮;中国种,南繁育。这是全球水稻行业人士的盛会,4月16日至19日,在中国南海之畔的三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发起,三亚市政府联合10多家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于三亚举行,为全球水稻产业发展贡献“三亚智慧”。
本届论坛秉承“南繁种世界源,中国稻世界粮”的宗旨,以“新时代,新‘稻’路”为主题,围绕“乡村振兴与水稻产业发展”和“一带一路与水稻产业发展”两大内容,创新性地打造了两大论稻、三大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印尼、菲律宾、伊朗、越南、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600余名专家学者、种业米业企业代表齐聚三亚,共商水稻育种研发,共推水稻应用技术,享水稻发展成果。
论坛期间还轮番举办中国国际水稻全产业链品牌展、寻找中国好大米、中国国际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摩、稻田盛宴和田野狂欢等多项精彩活动。
世界稻,看中国。近年来,随着我国育种技术的发展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在调结构、去库存、提品质的背景下,中国水稻积极“走出去”,开放“引进来”,水稻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a
创新,推动水稻产业升级
田间蛙鸣鸟啼,稻香沁人心脾。4月18日,中国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摩会将于三亚海棠湾水稻公园举行,来自隆平高科、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近500个水稻品种亮相海棠湾水稻公园,它们代表了中国水稻最新育种水平。
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是第一要务。水稻产业要发展,核心动力是创新。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领衔牵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相继实现中国超级稻大面积示范种植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攻关目标。现在,杂交水稻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2017年,袁隆平创新团队不断取得新突破,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实现亩产1149.02公斤,创下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水稻育种技术的多项突破,使水稻产量持续提高,稻米品质也不断提升。一大批竞争力、成长性和关联性强的水稻科技创新成果纷纷落地,推动着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彰显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贡献。
吃得饱了,如何吃得好,成为水稻行业专家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以“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得国家2017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技术为突破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破解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
据统计,2017年我国178个国审水稻品种中,165个是杂交稻,其中三等及以上等级米质的杂交稻为98个,占比超过55%,杂交稻品种的优质比率逐渐上升。
良种还须配良法。随着我国水稻种植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国家农业部及部分省区农业部门及时发布相关技术信息,指导水稻种植户生产,为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机遇与保障。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主持完成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项目,以机械精量穴直播为核心,进一步破解因人工插秧而带来的不利于田间管理、难以增产增收的难题。
此外,全国各地近年来在水稻种养模式方面也不断创新。如湖北省潜江市开创的“稻虾”“稻蟹”“稻鱼”综合种养,以及浙江省等地的“稻鳖”“稻鳅”“稻蛙”等综合种养模式,不但减少甚至不施化肥、农药,而且虾、蟹、鱼、鳖、鳅、蛙吃害虫,粪便成为天然有机肥料。种植的经济效益,每亩是普通稻谷的几倍。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新时代,新机遇,中国水稻产业也踏上新的征程。
2018年,中国水稻产业政策调整在继续。根据国务院相关指导意见,粮食生产功能区计划划定9亿亩,其中水稻3.4亿亩。按照3.4亿亩的种植面积计算,水稻用种量为9.69亿公斤,其中杂交稻2.04亿公斤,常规稻7.65亿公斤。由此,水稻供种需求量将趋于稳定。
水稻公众需求量趋于稳定,将进一步促进水稻行业追求“质量效应”。“推进全国大换种、大换代,通过选育推广抗逆性好,节水节肥节药,品质佳,适宜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绿色新品种,加快品种换代升级。以质量兴农为重点,加快推进种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在中国种子大会上说。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远柱表示,科技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对水稻育种目标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选育“居民乐意买、粮企乐意收、种企乐意卖、农民乐意种、政府乐意推”的“绿色安全、优质专用、轻简高效、广适高产”的新品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上,袁隆平等行业专家亦结合各自专业领域,为南繁育种创新发展、南繁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顶层设计、智力支撑,紧紧围绕水稻育种发展、优质稻品种选育、水稻全程机械化进行讨论,引领水稻产业的稳定发展。
b
走出去,水稻全球化寻求新机遇
“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这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梦想。世界水稻看中国,中国水稻发展也离不开世界。
翻开世界地图,水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种植。据统计,全球水稻种植面积23.97亿亩,海外水稻超过90%以上分布在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估计,当海外杂交水稻种子普及率达到50%,杂交水稻种子市场空间将达到440亿元。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水稻“走出去”拓宽了道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水稻种植最集中的地区,也成为国际杂交水稻种子市场的主阵地。“目前,中国杂交水稻推广率达到了50%左右,而东南亚国家杂交水稻推广率大多在10%以下。”隆平高科副总裁、杂交水稻国际研发首席专家谢放鸣说,“作为全球大米主要产销区,东南亚市场潜力巨大。”
正如从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传递出的信息一样,“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近15年来,中国的杂交水稻已走向世界。东南亚、南亚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其中越南是最早进行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的东南亚国家,杂交水稻种子进口量最高达2万吨。
随着市场的发展,单纯的“种子输出”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由“产品输出”转变成“科技输出”,是杂交水稻输出模式的跳跃式升级。
武汉科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善德透露,在国内进行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再直接出口到目标国家市场的模式是低水平、低效率的输出模式,“实现属地化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才是中国杂交水稻高水平输出模式。”
“国际研发最主要的是品种,而品种要在国外站稳市场,首先要符合当地的要求。只有充分利用当地的生产资源,培育适宜当地的品种,才能将杂交水稻做强。”有多年海外育种推广经验的谢放鸣说。
国内水稻种企巨头们早已开始在海外水稻产区进行本地化布局。2017年,隆平高科成立三亚海外研发中心总部,利用在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建立的研发站,进一步开拓当地市场。
“要在国外复制国内育繁推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三桥认为,杂交水稻的国际市场中,中国应该扮演“科学家”“工程师”的角色,“中国杂交水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世界领先的杂交水稻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制种技术、推广模式组合技术,在国际上具有明显优势。”
为了助力中国水稻产业走出去,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专门打造水稻全球化发展论坛,邀请国际水稻专家作报告,分享世界水稻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习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给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送来大礼包,提出要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支持海南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陈冠铭兴奋地说,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是南繁人的盛会,此次论坛必定将最强音传递给全世界。
c
扎下来,南繁科技为三亚服务
走进三亚海棠湾水稻公园,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湿地上自由栖息的成群白鹭、高低错落的彩色水稻梯田……每一处都让前来观光的游客流连忘返。
2016年,三亚依托国家海岸优势资源和水稻科研基地资源,建设集科普教育、农业生产、生态休闲、康体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水稻文化旅游基地,创新形成三亚“农业+旅游”“科普+旅游”的新思路和新亮点,不改变土地性质,不占用农田,提高农民收入。
事实上,海南早已认识到,南繁是海南发展的独特优势之一。2018年,海南明确将南繁作为“海陆空”三大高精尖产业领域之一重点发展,力争将三亚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将全国最优秀的科研力量集结到三亚来。
“南繁科技工作是我市科技中心工作之一,每年都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三亚市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三亚市科工信局近3年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南繁科研项目及南繁重点实验室建设,仅2017年三亚制种达9000余亩,产值约2600万元。三亚南繁育种公司依靠自我创新,成功培育和引进54个杂交水稻品种,其中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证书的品种有11个,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5项。
数据显示,在南繁科技资源的支撑带动下,三亚2017年共发展了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6588人发展种养业,建成示范基地80个,推广新品种57个以及新技术18项,推广面积达13.2万亩,有力推进科技进步,支撑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三亚积极依托市属农业科技机构,科技企业和大专院校及驻市中央、省科技机构,南繁科技机构及市农业科技110服务站,挖掘南繁科研资源优势,推广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全力配合海南省科技厅以南繁为核心的农高区建设,支持促进南繁科技城和南繁重点实验室落户三亚。
同时,三亚积极促进隆平高科落户三亚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并联络以袁隆平院士等水稻行业专家,在三亚举办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进一步推动水稻产业在海南的发展,助力南繁科研成果本地化、产业化,驱动三亚经济发展。
目前,冬季瓜菜等南繁科研成果本地转化在海南优势明显。海南每年种植的近300万亩冬季瓜菜中,90%以上品种来自于南繁基地。依托三亚南繁资源,三亚实现冬季瓜菜主要品种良种良苗的自主生产、自主供应。
“海南可以发展稻米产业,注重朝食品工业专用水稻方向发展。”江南大学教授陈正行说,在稻米产业中,发展稻米产地初加工、推进精深加工,销售上引进新业态新模式,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全国高蛋白水稻预计可以推广种植1000万亩,市场庞大。”
据了解,2018年,三亚将继续依托南繁科研优势,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技110体系,进一步加大精准科技培训力度,推动科技下乡,提升巩固农户农业技术水平。同时依托南繁科研优势,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优化三亚市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效益。
(海南日报元宇肖皇)
京剧《盘龙岭》明日首演
梅汕客专跨汕昆高速公路特大桥建设取得新进展
开展监测行动 保障儿童健康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
[郫都区]郫都区安监局监督检查建筑施工安全生产
行业专家“三亚论稻”合力贡献“三亚智慧”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泉州中考成绩已揭晓 考生及家长登录泉州网查询
刘立著:认真谋划2018年工作力促开好局起好步
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昌平住建委:共有产权房“弃选率70%”数据不实
关于公示2018年威海市新型研发机构拟备案名单的通知
天元区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启幕
3D描绘美丽乡村
今年泉州市在100个乡镇街道建设微型消防站
张老汉的精明账
绘就新时代河南发展美好画卷——热烈祝贺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合肥消防有个“消火栓”乐队 用深情歌声唱出寻常
全市动员 全力应对台风“温比亚”
一论贯彻落实全市干部大会精神 坚定信心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