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风景区西南麓,素有“世外桃源、画里乡村”之美誉。作为黄山这块神奇土地上的鲜红一角,1930年夏,中共党员汪大中(又名汪润吾)将革命火种带到黟县。自此,古黟大地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革命暴动斗争,书写了当地革命史的光辉篇章。
6月27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黟县,采访宏村镇地方党史资料编撰者之一的余建平,现年76岁的余老先生向记者打开了脑海深处的记忆。
中共黟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
黄梓坑位于宏村东部黄堆山(又名高庵)半山腰的山坞里,四周是茂密竹林、杉树林。新中国成立前有一条山路从上梓坑观音堂通往黄梓坑,汪步高、李春红、詹德和在此烧炭、种山度日。新中国成立后,泗溪公路从此地经过,盘山而上至甲溪村。这里一度建有造纸车间(纸槽),于1973年停办,现造纸车间房子已倒塌,只留下断壁残垣和杉木林——黄梓坑中共黟县特支正是诞生在这纸槽旧址的山棚里。
据余建平介绍,1930年8月,潜山县革命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共党员汪大中,因清水寨暴动失利,转移到黄梓坑,在其叔父汪步高家落脚,以教书为掩护,先后发展詹德和、汪步高、韩太龙、韩太文、李根才、许长林、陈根旺、谢中英等人参加革命,秘密组织贫农团、少共团支部。1931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特派员朱晓村(又名金汤、赵慰农)来到黄梓坑,将少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建立黟县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黄梓坑中共黟县特支,书记汪大中,组织委员詹德和,宣传委员徐际春。特支先后隶属中共安徽省委、省临时工委。
黄梓坑中共黟县特支成立后,在历舍、平坑、石灰坑、梓坑、黄梓坑等地继续发展贫农团和共产党员,党员有20多人。在黄梓坑、平坑、石灰坑建立3个党支部,为黄梓坑中共黟县特支的下属组织。黄梓坑支部书记詹德和,同时兼贫农团团长,平坑支部书记是王有和,石灰坑支部书记为谢中英。
1931年7月,中共黟县特支在黄梓坑扩建为中共黟县区委,有党员29人,区委书记汪大中,组织委员詹德和,宣传委员徐际春,下辖黄梓坑、平坑、石灰坑3个支部,各支部书记仍由原支部书记担任。区委的活动范围由黄梓坑扩大到十一都际村,九都金家岭,二都沈村。11月,中共徽州工委成立,汪大中调往徽州工委,由从祁门调来的王子成(原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接任区委书记职务。区委先后隶属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中共徽州工委。
1932年7月,黄梓坑中共黟县区委与城区中共黟县区委合并,成立黟县临时县委。
望红台上美名扬
黄梓坑西坞对面高高的山顶上有一个哨坎,是当年红军站岗放哨的地方,老百姓叫它望红台。站在望红台上,俯瞰西山能看到宏村、塔川和仙里之古驿道上行人踪迹。望红台上曾流传着“母送子当红军,妻盼郎革命归”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望红台动人的歌谣。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暗无天日,农民的土地被土豪、劣绅霸占,农民做牛做马,面临饥饿,面临死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有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打碎身上的枷锁,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如燎原烈火席卷全国。
黟县县委积极组建红军游击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在原二都沈村游击队的基础上,又在金家岭、羊栈岭、黄梓坑考溪一带组建新的红军游击队。并把各地游击队集中驻扎在黄梓坑西坞集中培训,改编成号称“皖南第一游击大队”的红军游击大队,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黄梓坑、上梓坑、石灰坑等村庄的老百姓纷纷送子、送郎参加红军游击大队。中共黄梓坑、平坑、石灰坑党支部组织妇女给红军编草鞋、送粮食和蔬菜,出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人的新局面。红军游击大队很快由100人发展壮大为200余人。
黄梓坑西坞有一位红军家属陈大娘,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根旺是黄梓坑西坞红军游击队一位战士,际村暴动后,国民党反动派清剿黄梓坑游击区,陈根旺在上梓坑平田掩护群众撤退时被捕牺牲,黄梓坑老百姓的房屋也被国民党反动派烧光。陈大娘咬着牙没有流泪,她紧紧地抱着小儿子陈根才说:“你大哥走的是为穷人翻身而革命的路,他死得光荣,你要接革命的班,新仇旧恨,我们一定要报!”
1934年12月,方志敏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转战黟县来到下梓坑宿营时,陈大娘在中共黄梓坑党支部书记詹德和的帮忙下,带着小儿子陈根才到下梓坑找到方志敏,要求参加红军。在她的影响下,上下梓坑、石灰坑有许多青年要求参加红军。方志敏在下梓坑“敦伦堂”祠堂里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演说,表扬陈大娘送子当红军的正义之举。红军抗日先遣队还在下梓坑祠堂、水口关帝庙墙上书写“杀敌去”等抗日宣传标语,鼓励群众参军、参战。
小儿子陈根才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去了。陈大娘和她的两个儿媳妇在山林里刨荒种苞芦度日。她们在望红台旁搭了一个山棚,守护着望红台。因为陈大娘的大儿子在望红台上站过岗,小儿子跟随红军从望红台的路上北上抗日,她们思念亲人,期盼着红军胜利归来。夜里,婆媳三人望着夜空,敲着竹梆子,哼着望红台的红军歌谣。讲到这里,余建平为记者演绎了一小段:高高的山上哎,有一个望红台,红军当年打白狗,百姓乐开怀。高高的山上哎,有一个望红台,红军北上驱日寇,妈妈等你回。高高的山上哎,有一个望红台,台上杜鹃映山红,红军哥哥几时回……
烽火少年李来枝
在黟县革命烈士名录中有一位红军小战士李来枝,他牺牲时年仅14岁。他舍身引敌让大部队转移的英雄事迹铭刻在黟县人民心中。
李来枝192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家很穷,穷得没有一分水田。父母亲给地主老财打长工,他十岁那年父母先后去世,他只有给地主老财放牛,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1934年春天,红色革命火种点燃柯村大地。8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柯村人民掀起了柯村暴动,推翻柯村地区的国民党反动派基层政权,建立红色的柯村苏维埃政权。他们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农民喜气洋洋,当家做主。李来枝参加农民团,他在农民团积极学习政治、文化和军事,他聪颖、记性好,凡学过的知识,都能过目不忘,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那时,柯村地区许多青年农民积极报名参加红军游击队,由于当时他年龄小,没有被批准参加红军游击队。
1934年12月18日,方志敏率领抗日先遣队进入柯村苏区,进行为期三天的休整。抗日先遣队在柯村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方志敏在柯村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演讲,号召人民参军参战“为争取北上抗日的最后胜利,造就千百万铁的红军”。方志敏讲话后,李来枝约集贫农团的青年来到柯村祠堂要求参加红军。负责接待登记的红军同志见李来枝年龄小没有将他登记在册,他可急了,苦苦向红军同志请求说:“批准我参军吧,我的爸妈都去世了,我没有亲人,红军就是我的亲人。我没有家,红军部队就是我的家。你们别看我年龄小,我人小志气高。”站在登记桌旁的一位身着军大衣、头戴八角帽的红军首长问李来枝:“小同志,你为什么要参加红军?”他马上回答:“驱日寇,杀敌人,拯救民族危亡,解放全国老百姓。”“当红军要战斗,随时都会有牺牲。”“不怕!紧握钢枪任他风暴,这是方首长说的。”这位首长高兴地摸着李来枝的头说:“小同志,我批准你参加红军。”李来枝抬头一看,这位首长就是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的方志敏。李来枝十分高兴地向首长行了军礼说:“报告首长,李来枝前来报到!”李来枝被编入红军独立团任勤务员,跟随在首长身边。
方志敏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黟县时,李来枝工作积极,部队每到一个地方,他参加访贫问苦,张贴宣传标语,宣传抗日。1935年5月,先遣队来宏村镇下梓坑宿营时,他跟随首长视察民情,看到村中老百姓拥护红军的场面,他心里很高兴。当他看到村民黄转男和吴月好用手推磨给部队碾米时,他跟首长说:“用手推磨碾米很辛苦,我去帮忙。”说着,就帮忙村民一道推磨碾米。
在下梓坑宿营的第二天上午,先遣队遭到敌人突然袭击。敌人以为红军在此宿营,居高临下在下梓坑虎形岭头架机枪对下梓坑五房厅祠堂大门扫射。情况紧急,首长紧急召开会议研究突围。李来枝在首长旁边说“我人小,目标小,我到下梓坑水口对敌人开枪,把敌人注意力转移到下梓坑水口,大部队从河滩向上转移。”这时赶来接应红军突围的中共黟县县委际村地下党组织负责同志,外号叫“江西裁缝”的同志说:“这位小同志的办法很好,我们和他一起到下梓口水口转移敌人目标。”当即会议决定独立团派一班掩护李来枝和“江西裁缝”到下梓坑水口阻击敌人,大部队迅速走河滩水路转移。
在突围中,李来枝中弹倒在地上,班长背起李来枝指挥突围。李来枝伏在班长背上说:“班长,我不行了,你带着同志们突围,跟上大部队。”班长说:“同志坚持住,红军大部队已经转移到黄梓坑西坞,我们胜利了!”知道大部队已经安全转移,李来枝面带微笑地合上了双眼。
习惯成自然
三亚举办大学生村官和村级后备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
2018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今日启动
侯中文到平昌县调研城乡社会治理工作
三块金牌!宁波三位女将今天上午为家乡争了光
黄梓坑:革命火种燎原起
行千里致广大 中欧班列(重庆)突破2000班
北京东城中小学将实现“一校一章”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考生填报志愿别走入这些误区
龙马潭区:区委书记刘光明督查红星街道优化最佳政务服务试点工作
沈丘县文联连续五年蝉联全市先进
湘潭一女子撕毁法律文书被处罚
城口:实施生猪产业三年扶贫行动计划
航空工业昌飞:致力军民融合让江西飞机飞起来
“理工——人人游”旅游供应链平台揭牌
90后长沙伢子郭宇剑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成归国后长沙办展
山东:规范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建设 提升观测能力
对恶搞红色经典说“不”
全省污染源普查和“三线一单”编制工作视频会召开
牢记职责使命保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