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老年周刊”开设了“城市记忆”专栏,征集嘉兴老故事,共同回忆过去,记录生活的变迁,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前些天,读者许平发来一篇文章——《穿越时空的记忆》,她回忆了儿时在南湖边生活的美好情景,想与大家分享。
南湖路北起南湖桥,东南止于南溪路,是一条幽静的湖滨小路。南溪路入口处,已经拆迁的一片空地成了临时停车场,初秋的周末,阳光灿烂,微风徐徐,赴南湖景区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停车场内也是车辆不断,停车收费的小哥乐得合不拢嘴:“车一辆接着一辆,生意真好呢!”
湖滨区块,临近南湖景区,一条长1524米的南湖路犹如人体的脊柱,串联起区块的灵魂,正在等待着城市有机更新的蝶变。而南湖路上的两棵香樟树,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见证了美好的湖滨生活。
从南溪路口走进南湖路,一路由南向北,可以看到,两侧的厂房、住宅已经全部被拆为平地,被高高竖起的围墙包裹起来,围墙内一草一木如今是什么样的姿态,我们不得而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然而,路两旁那高耸挺拔、年事已高的树木依旧可以探过围墙,去回味那曾经繁荣、美丽的过往。
时光好比电影里的回忆闪回,一帧一帧地浮现在树木的年轮里。
婀娜多姿南湖路
改造后将惊艳亮相
春天,一缕缕阳光透过路边的香樟树照射在南湖路上,“丁零零”,自行车的铃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上班时间到了,绢纺厂的职工们从南湖路边的住宅小区里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出门,女职工穿着各色裙装,打扮得花枝招展,男职工的中山装熨烫得笔挺,成为南湖路甚至当时整个嘉兴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南湖路东侧最标志性的建筑物,就是嘉兴绢纺厂,它是1949年后嘉兴首家国营企业。到1988年,绢纺厂在南湖路边占地310亩,建造了一大批锯齿形厂房、高楼、职工新村和宿舍……
曾经,这里是商业繁荣、生活气息浓厚的小世界,南湖路的西侧,有南湖商场、南湖旅馆、南湖桥饭店、电子产品经营部、南湖副食品商店、南湖百杂货店等,商贸和农贸市场交易兴旺,洋溢着热闹的生活气息。文史爱好者董雄在他的一篇《婀娜多姿南湖路》的文章中提到:1988年,南湖工业公司在南湖路开设门市部,代销议价“佳丽彩”彩电。这在凭票供应家电的时代,引起轰动,一个月销售3500多台,相当于当时嘉兴全年彩电计划供应量。当年购买彩电的人排成长队,成为南湖路的一道风景,也是计划经济转轨时期一道家电销售传奇的闪电。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湖路西侧所有房屋拆迁,那些曾经繁荣的商店、杂货店、饭店变身为春、夏、秋、冬湖滨景点公园,这条路的商业氛围虽然不再浓厚了,景色却更美了。南湖路西侧的房屋拆迁后,还建起了在南湖渡口边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再后来,春、夏、秋、冬四个景点公园的树墙篱栏拆除,变成了草地,南湖路与南湖景区再无隔断,从南湖路上便可遥望湖心岛。
“卖南湖菱啦,新鲜可口的南湖菱啊!”每年中秋节前后,许家村的菱农就会出现在南湖路的摆渡口,摆摊叫卖南湖菱,这个时候的南湖风景如画,南湖景区游人如织,正是湖滨区块最美丽的时光。
改造后将惊艳亮相
2005年,绢纺厂西大门钢结构门顶在电焊闪光中倒下;2008年冬,绢纺厂的厂房群开始被拆除,仅保留了几幢最早的绢纺厂厂房,至今还留在高耸的围墙内,等待着蝶变。
湖滨区块,是城市与南湖城景交融的核心地带,也是目前嘉兴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地块。每每路过这片区域,我们心中总会萌生一丝期待,期待那正在改造中的围墙内部在揭开面纱后,会给市民带来别样的惊喜。
整个南湖湖滨区块改造提升工程规划东至南湖路(含道路)、南至南溪路、西至南湖、北至平湖塘—现状南湖路—省武警医院,总占地面积约21.47万平方米,计划2020年建成开放。
如今,从南湖路南湖革命纪念馆和南湖渡口可以看到,南湖湖滨区块改造提升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中,湖滨连续景观带“两带四板块”也已经在建设中。作为贯穿南湖湖滨的带状连续公共空间,该景观带建成后,将作为游人观赏南湖景色的一条连续观景廊道。远处,鸳湖里弄、嘉绢印象等板块陆续进场施工,未来的南湖湖滨区块将被打造成为集红色文化、体验休闲、创意文化、城市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湖滨区块将“活”起来,成为南湖旁的“新天地”。
穿越时空的记忆
n许 平
南湖路的路中央有两棵被围在花坛里的大樟树,我家以前就住在大树南面的宿舍里,所以现在每每路过大树都会驻足仰视片刻。要知道这树可是见证了我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下乡、工作、恋爱20多年的人生历程啊。
原先,这两棵香樟树往西共种有一排5棵大香樟树,它们所对应的南边有一排平房,被称为一宿舍;这两棵香樟树往东并排种有5棵大梧桐树,与梧桐树对应的南边的平房被称为二宿舍。
两个宿舍虽连在一起,建筑格局却不同。一宿舍原本是单人宿舍,南北均为一居室的木地板房子,中间一条昏暗的走廊,终年亮着两只小瓦数的电灯,后分给了小家庭,每户人家根据人数多少,拥有一间或两间房,各自在门边放个小煤炉做饭用。二宿舍每户有朝南车厢式木地板的两居室,走廊在北边,走廊北墙有半人高,每家在那墙边放一个煤球炉,用于烧饭做菜。由于是半墙,所以一到刮风下雨就没法做饭了,于是每户人家就把上面的半墙给封上,从外边看过来,有用席子的,有用木板的,还有用塑料布的,都是胡乱拼凑的,宗旨是遮风挡雨。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走廊被分割给每户人家,中间砌上墙,算是有了独用的厨房,结束了一家吃打卤面、每家都能听到喝汤声的局面。
二宿舍北边的中间位置有一个露天的公用水龙头,全宿舍三五十口人就在这个水龙头下生活了数十年之久。每天一大早,水龙头边围着赶着上班上学的男女老少。一些人接一杯水,转身找个地方刷牙去了;另一些人就蹲在水泥地上,用毛巾接着水洗脸,擦脸时会偏过头,让其他人也抹上一把。大家互相谦让着,忙而不乱,好不热闹啊。中午各家都吃食堂。到了做晚饭的时间,水龙头边又开始了“人流大混战”,淘米的、洗菜的,锅盆器皿互相碰撞,乒乒乓乓,人声鼎沸。
那时家里都没有厕所,白天不管天寒地冻、刮风下雨都要去公共厕所方便。半夜闹肚子也要去公厕,胆子小的还要家人陪着去;小便就用痰盂解决了。每天一早,去厕所的场面很壮观,孩子或妈妈们大多端着一只或两只摞在一起的痰盂疾速行进,憋了一夜急需放空,女厕所位置少经常要排队。倒痰盂洗痰盂有时也要排队,早上时间紧张,真是急得直跺脚。
整个大院里,我们这一波在1956年到1958年出生的孩子有小一半是住在二宿舍的,我们住在一起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其间发生的故事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二宿舍的住户调动的、转业的、换房的,搬进搬出换了无数,但大家和睦相处的传统却一直传承着。
因为当初走廊是贯通的,所以大家在吃的上面经常会跟风,比如这家说今天要包饺子吃,那么过不多久其他几家就会传出剁馅的声音。一家在水龙头下杀鸡鸭,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好几家也去菜市场买了来,一起在水龙头边上拔毛。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家长们在考虑孩子们的感受,不想让我们眼馋吧。有一阵子,二宿舍家家都备了一个臭卤坛子,只要一家主妇说想吃臭豆腐了,第二天走廊上就会有好几家在炸臭豆腐干。
如今,嘉兴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几乎家家都住上了煤卫齐全的独门独户的楼房,在舒适性及私密性俱佳的同时,人们却失去了很多原本触手可得的邻里之间的那种关爱、互助和快乐。我想,如今孩子的生活虽然比我们那时要优越得多,但一定少了我们当年的欢乐。
鱼台汛后昼夜排涝 群众生活恢复正常
高要组织县镇干部“零距离”旁听庭审
中日城市旅游宣传推介会举行
司法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提醒:本周我市最低气温将重回0℃以下
南湖路上两棵香樟树见证美好的湖滨生活
烟台男子合成独臂照片假冒残疾人 诈骗济南网恋女友28万元
汾阳市组织收看吕梁市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 着力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电视电话会议
佛冈县部署加大22条省定贫困村扶贫工作力度
宿州市高新区督察文明创建及双基建设项目
仿瓷餐具检出甲醛超标,你家有没有?
桥下空间变花园 阿拉宁波人可以站在桥上看风景了
加大帮扶力度 拓宽增收渠道
四平市全力整改脱贫攻坚问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今起报名
偃师市组织收看洛阳市三季度重点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
吴川市委书记全可文下乡指导扫黑除恶工作
白露你坐上最后一朵莲花走了 ——悼少华大姐 (杨万宁)
湘潭市灯饰处:点亮路灯获群众点赞
坪地街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提升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