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鲜为人知的“后洼遗址”里的有趣故事(一)丹东后洼遗址 震惊世人的考古发现

提起后洼遗址,可能有很多丹东人不知道。前不久,记者采访丹东市政府退休干部、风景名胜专家、丹东市地方史研究专家栾德君,谈起建筑白灰的起源,他的一席话让笔者震惊不已。他说,史料上记载,中国最早发现建筑白灰大约距今4500年前左右,而在丹东东港马家店后洼遗址发现的建筑白灰,却出现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把中国建筑白灰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他说的是真的吗?后洼遗址又是怎么回事?为了核实这个说法,记者开始查找相关资料,并与东港文物部门进行沟通核实。结果发现,不但栾德君所说有根有据,后洼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所透露出的诸多信息,更是令人惊叹。通过这些史料,后洼遗址及其在考古界引起的轰动、外界对这一重大发现激动不已的一幕幕,再次呈现在笔者眼前——
震惊世人的遗址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1年,东沟县考古队下去进行考古作业,来到了马家店镇三家子村后洼小队。 他们听当地的群众反映,后洼的果园里常能挖出大量的陶片,并不时发现陶罐之类的东西。考古队员立刻赶到那里,初步考察后确认,这里是一座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遗址。
现在的后洼遗址上种植着农作物
当年遗址发掘现场
1984年,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辽宁省博物馆、丹东市文化局、东沟县文化局三家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先后两次对后洼遗址进行挖掘。
随着一件件文物出土,考古界震惊了,外界震惊了。
1987年5月18日,在第十个“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卜昭文、王辅捷的文章。《人民日报》的标题是《丹东后洼遗址掘出6000年前艺术石雕陶塑·原始图腾和人形陶像令人惊异》,而《光明日报》在头版几乎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标题为《辽宁考古工作者继辽西女神庙后又有重大发现·后洼遗址出土40多件原始图腾石雕和人形陶像》,并配发了6幅石雕陶塑照片。这是我国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布丹东后洼遗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光明日报》的文章中,对丹东的后洼遗址这样写道:“后洼遗址的发现,在国内考古界、美术界引起很大轰动。许多专家不但对出土的珍贵文物给予极高的评价,而且认为,这次发现再次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发祥地是多元的。后洼文化同中原文化、辽河流域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共同组成部分。” 
1987年第三十七期《嘹望》周刊又发表了卜昭文、王辅捷的系列文章《六千年的图腾文化·山海关外访古之三》,更全面、翔实地记载了丹东后洼遗址的一些情况。 
罕见的出土文物
那么,后洼遗址都出土了什么文物呢?
经过多年发掘,后洼遗址共整理出18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房址43座,灰坑20个,生产工具1600件,复原陶器400件。在发掘出土的文物中,有壶、碗、杯、石磨盘和滑石雕刻的动物等农业生产工具、生活陶器、手工工具和装饰艺术品。制作水平较高的是生活用陶、手工工具和装饰艺术品。装饰艺术品中的滑石雕刻是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艺术精品,其中的虎、猪、狗、鸡、鹅、鹰、蝉、鸟、昆虫、鱼等动物造型,单纯而生动。
陶罐
石磨盘与石斧(左上)
其中一件屈身、阔口、大眼、有角的龙,为已知最早的石雕龙的形象。滑石雕刻的蝗虫被中国农业数字博物馆收藏。说明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东港先民们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而石磨盘的发现说明当时农业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对研究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制度和原始社会文化发展,及鸭绿江流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雕始龙
这些出土文物告诉世人——
●“石雕始龙”的出土,使丹东成为“龙文化”的发祥地; 
●虎、猪、鸟等滑石雕塑品的大量出土,展示了丹东人祖先的丰富图腾文化; 
●“刻木为舟”,开辟人类漂洋过海、走向世界的东方原始通道; 
●石磨盘、石磨棒,至今映显农业、采集业丰收的喜悦; 
●陶瓷的象形文化,是丹东人祖先的智商存证; 
●可佩戴的动物雕刻饰品,标志巫术和原始宗教的起源; 
●后洼遗址发掘出建筑白灰,把考古界认定白灰源于4500年前的起始线,又向前推进了约2000年; 
●1993年10月,在后洼遗址出土了吹奏乐器陶埙并由今人吹响,使今人依然能听到来自远古祖先创造的和谐之音。
今人尚可吹响的陶埙
后洼共分四个文化层面,分别为耕土层、黑土层、黑褐土和黄灰土层,前三层为上层,居今5000余年,下层距今6000年至7000年。
后洼遗址的挖掘为中华古文明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东北亚为古文明发源地之一,这一点由此毋庸置疑。 
 引发考古界热议
能在一处遗址中出土数量如此之多,形态各异的史前雕塑艺术品,这在我国的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发现,不仅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了解6000年前社会意识形态及中国的文化传统都有重大意义。如此众多的雕塑艺术品,也表明了6000年前的丹东后洼文化已达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 一时之间,后洼遗址的出土文物及其考古价值在业界引起热议。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主任金维诺教授说:“后洼遗址石雕,可能是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石雕。那件好像是兔的石雕,我认为不是兔,而是最早的龙。”中国龙文化学者、清华大学教授胡照华,在他所著的《中华神龙》一书中,称这件屈身、阔口、大眼、有角的兽,‘是我国最早的石雕龙形象,透露了中华文明发祥的肇创开端,举世罕见。’”
“石雕中有一件虎头纹图像,被认为是一件人兽合一的图腾佩饰,是祖先神,戴在项上起保护作用。”在接受当时的媒体采访时,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曹振峰说,“这件石雕具有原始虎头纹的特征。原始文化虎头纹图腾最早出现在西部,浙江良渚文化最近刚发现5000年前的虎,内蒙古又有4000年前的彩陶虎,先商文化郑州二里头夏文化也发现了玉器虎头纹样,这些都是最早的了,但没有料到,丹东后洼遗址会出现更早的6000年前的虎纹样。石雕中还有最早的龙,说明丹东地区在6000年前就出现‘龙虎文化’了。” 
保护逐步升级
后洼遗址不仅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了解6000年前中国的文化传统及社会意识形态都有重大意义。为了保护后洼遗址,1983年4月11日,东沟县人民政府将后洼遗址公布为全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8月,丹东市人民政府公布后洼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3月10日,丹东市人民政府划定了后洼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1988年12月2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后洼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4月1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后洼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3年5月,后洼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洼遗址自发现后,经过调查、发掘、考证,已查清遗址的规模、历史年代、文化内涵,出土的各类文物已被文博单位妥善收藏保管。已经发掘清理过的地段,现已采取回填土的方式加以保护。
遗址有专人看护
后洼遗址全貌
值得一提的是,后洼遗址发现后,从1983年开始到1993年的10多年时间里,辽宁省考古队的许玉林教授一直在后洼主持挖掘工作,为后洼考古挖掘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1993年,许玉林先生病逝,由其主持的后洼文化研究戛然而止,半途中断,以至于时至今日尚无一部专业著作问世,这也成了后洼遗址研究的一大憾事。(注:本文部分照片由辽宁省博物馆、东港市文物管理所、东港市博物馆以及丹东商埠历史、海关旧址博物馆提供)    张鑫 孙道俊 记者  张忠双

郸城县召开元宵节期间禁燃禁放工作推进会
市司法局领导到尉氏县督察调研司法行政工作
市交通运输局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督查专题会议
我市召开“3·15”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
开平街道采取四项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再现鲜为人知的“后洼遗址”里的有趣故事(一)丹东后洼遗址 震惊世人的考古发现
聚艺书院近半数是中书协会员 首次集体展出120件作品
久久为功,合力共为,为建设网络强国汇聚强大力量
乡村振兴潮州行|枫溪长美二村:党员村民共编自治制度,德治引领乡风文明
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在九江永修县成立
长汀县新桥镇大力扶持农户建设屋顶光伏电站
[交委]市交委对成都天府机场高速进行节后复工检查
含山县林头镇:机械轰鸣忙碌碌 园区节后“开门红”
努力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关于《丹东市电梯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的说明
大安市大岗子镇易地扶贫搬迁进行顺利
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座谈会在常熟召开
“五谷丰登”庆丰收 彝乡风情醉游客
广西开展四个月食品安全整治 专项行动突出三个重点
我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