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桂林文化的力量再放异彩

  
  □本报记者 张苑
  “沧桑变化两千年的桂林是一本厚厚的书,山水只是她的封面。可以说,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唯有文化永存。”——— 今年10月13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在东西巷讲古堂开启了“第一讲”。他以“溯源桂林历史文化推进文化山水深度融合”为题,谈古论今,系统梳理了桂林历史文化,并就如何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深入阐述。
  桂林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近年来我市倾力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与旅游、生态有机融合,使桂林的城市气质、文化品位大大提升。
  “把散珠碎玉式的历史文化像葡萄串一样串起来”“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论证、提炼、包装,凸显其价值”“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品”——— 市委、市政府近年在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方面提出的“三部曲”一次次奏出美妙“音符”。
  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许多市民都切身感受到了身边无处不在的“文化盛宴”:从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到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的开放,再到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一个个极具桂林特色的文化元素步入老百姓视线,浸润着桂林人的心灵,也让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更有深度。
  “最美桂林”亮相央视春晚 山水文化大展魅力
  镜头回放:
  “梦幻水舞台,桂林邀你来!”——— 今年1月27日晚,除夕之夜,在全球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桂林分会场惊艳亮相。一曲曲广西各族儿女的纵情欢歌,一次世界级的山水实景演出,一场美轮美奂的山水文化盛宴,作为央视春晚的“颜值担当”,桂林分会场尽显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胜地的无穷魅力。
  作为南方分会场的桂林,在这届央视春晚中,突出了山水、绿色、文化主题,成功展现了自然和山水人文的和谐统一。整个演出在央视春晚播出后好评如潮。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感受桂林的美景、触摸桂林的山水文化。而“桂林荣登央视春晚”也成为了桂林百姓口中充满自豪的话题。
  全景扫描:
  从2016年央视“歌从漓江来”端午特别节目到2017年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都是桂林与央视携手,“名媒名城名节”叠加效应激情绽放的一次次精彩呈现。桂林山水盛景和深厚历史文化一次次在全国乃至世界观众面前得以呈现,这是桂林精品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成为了近年来我市倾力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的有力实践。
  2016年端午特别节目“歌从漓江来”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极大提升了桂林的美誉度;而2017年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节目演出更是以36.27%的高收视率,位列晚会所有节目收视率的第五名和四个分会场节目收视率第一名,实现了“央视春晚桂林最美”的预期目标;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春晚效应”的持续发酵,2017年桂林整个旅游业更是人气爆棚、人潮如海。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中国梦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实施精品创作繁荣工程,精品创作欣欣向荣。一个个传统文化精品竞相绽放,精彩纷呈,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在美丽的山水间、在高水平的艺术盛宴中品味桂林文化的无穷魅力。
  桂林博物馆新馆开放 市民尽享“精神文化大餐”
  镜头回放:
  今年5月18日,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位于临桂新区的桂林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开馆当天,来自全区的200多名文博工作者和3000多名市民游客在桂林博物馆与历史文化和文物“亲密接触”,享受了一场文化的盛宴。同样,位于临桂新区的桂林图书馆也在今年面向市民开放。
  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开放后,每天都迎来不少市民及游客前来参观。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市民不再局限于“饭桌上的交际”,取而代之的是到公园散步、到小广场健身、到图书馆读书、到博物馆与展品“亲密接触”,尽情享受“家门口”的“精神文化大餐”。
  全景扫描:
  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正是我市积极推动公众文化发展、实行“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2010年,作为“文化立市”战略重要举措之一的桂林博物馆新馆、桂林图书馆新馆在临桂新区破土动工,2016年底试运行后,于今年正式全面开馆。
  近年来,我市继续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场馆、文化品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免费开放。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靖江王府片区改造提升、正阳西巷改造等一系列项目稳步推进。在农村,一个个文化馆(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建立。此外,“书香桂林”、“读书月”、公共场所图书吧、图书角、图书室等品牌文化惠民项目成为桂林市民生活中的“文化大事”。
  一个个免费的文化场所,一扇扇常年敞开的门,让市民流连忘返,乐在其中。而这些文化场所,也组成了我市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古村落绽放“新颜” 留住“乡愁”传承“文化”
  镜头回放:
  今年2月中旬,赵乐秦考察象山区二塘乡北芬大村时强调,北芬大村古村落是桂阳公路边上的一颗“明珠”,要合理利用、有效开发,在城南片区打造以古民居参观、民俗文化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大景区,丰富桂林旅游内涵,助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赵乐秦指出,随着桂阳公路这条旅游黄金通道的扩建完成,北芬生态旅游名村将迎来一股旅游热潮。老村要继续保留又“老”又“土”的本体和古香古色的韵味,让人记住乡愁。
  北芬大村距桂林市中心15公里,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明末清初,桂林至阳朔有百多里路程,每十里一驿站,北芬大村就是其中的第三个驿站。至今村里还保存着大量古建筑。2016年,象山区委、区政府联合两家企业,计划投资6.35亿元,打造北芬生态旅游名村,内容包括古村落保护、新村人居环境示范建设、侗情水庄民俗文化体验、特色农业观光等项目。
  旅游公司的进驻,古村落的开发,使得北芬大村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今,走进北芬大村,绵延不绝的古民居,四处散落的古井、古树、拴马桩,仿佛时空穿越,而新修的牌楼等为这座古村注入了不少现代元素。在规划中,北芬大村还计划建设环村的观光示范路,实现新村—古村—生态农场—民族风情园的有效连接,形成北芬大村的旅游圈业态。另外,二塘乡将以侗情水庄项目的开发,促进北芬大村的发展和建设。以此为样板,持续推进桂林森林公园、汽车城南客运站,以及农业、旅游休闲项目的开发建设,促进附近村落的发展建设。
  全景扫描:
  北芬大村的变化是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市对古村落实施保护性发展的一个“样本”。
  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桂北大地上散落着众多古村落。在2015年8月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桂林共有49个村落榜上有名,占据了广西89个上榜村落的“半壁江山”。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遗存,如何让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适应旅游和经济发展,成为了桂林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先行,保护为主,并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精心呵护好这一宝贵文化财富,使之成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新亮点。通过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我市推进农村民居分类和整村改造规划,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进行分类指导,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整个村庄进行建设和整治。
  一个个历经沧桑的古村落得以合理保护,一个个文化元素得到深度挖掘,让桂林的历史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
  安葬红军烈士遗骸 “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镜头回放:
  今年9月24日,在灌阳县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当天安葬的是在83年前,百余名被沉入灌阳县酒海井而遇难的红军战士烈士的部分遗骸。
  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灌阳,并在此打响新圩阻击战,伤亡惨烈。其间,在战地救护所里的百余名红军重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捆绑投入酒海井,全部壮烈牺牲。
  今年8月,我市决定启动灌阳县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勘探打捞工作。从9月1日起,采取了抽水、阻水、分流、清淤等一系列措施,于9月12日上午发现了第一块人体骸骨,随着工作的推进,在井内的淤泥内发现了更多骸骨。后经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骸骨进行科学鉴定后,确认这些骸骨为当年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9月24日,桂林市委、市政府在灌阳县隆重举行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20余具红军烈士骸骨终于入土为安,为告慰烈士英灵、弘扬红色文化写下了新的一页。
  全景扫描:
  近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将“红色文化”列入“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保护好、发掘好红军长征过桂北的历史遗存,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在桂北大地传承永续。
  我市先后申报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了一批文物建筑,建设了一批文化标识,征集了一批长征文物。将湘江战役旧址16个点打包申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组织编制湘江战役旧址文物保护规划,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各县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江战役旧址、红军活动遗址和烈士墓等进了全面保护修缮,重点对保存于群众家中的可移动性红军文物和新近发现的红军文物进行抢救性集体保护,对见证红军长征过桂北的老人进行资料抢救性采访。一系列的措施让桂林的“红色文化”得到更好挖掘,让“红色精神”在美丽山水间代代相传。
  让“文化自信”激活“桂林力量”
  □张苑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一词共出现了几十次,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山水桂林就是文化桂林。在这座城市里,“甲天下”的自然景观与两千多年的人文景观和谐共生,著名的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顶桂冠交相辉映。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是桂林最“亮眼”的金字招牌之一。
  “始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从那时起2000多年间,地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汇处的桂林,文人骚客络绎不绝,孕育了桂林独特的文化底蕴。一直以来,桂林在挖掘、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方面从未停止过脚步。尤其是自201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唱”好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三部曲”,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与旅游胜地建设融合发展。正如市委书记赵乐秦所要求的那样:“我们要为历史和后人留点东西”。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交出了亮丽的答卷。市委、市政府对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提出的“三部曲”很快奏出美妙“音符”,通过文化与旅游、生态等各方面融合发展,桂林城市的品位和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
  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桂林有底蕴、有资源、有秉赋。如今,在加快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新的时代背景下,桂林正以新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作为,继续推进“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的发展战略。新的一年即将启程,“文化自信”必将激活“桂林力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进一步提振文化自信,凝聚起发展正能量,做好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的大文章,定会迎来桂林文化发展的新春天,定能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即墨区:张军调度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市直属机关2018年毽球比赛圆满落幕
3年培养9支乡村合唱团 海南音乐家和教师让爱心之声飞入乡村
[网评]别让“文山”成飘浮的责任“大山”
市交委巡视员温文华带队督查福田春运安全生产工作
2017,桂林文化的力量再放异彩
【执法局】三轮车套牌上路被查处
雨水扰周末 体感很舒适
湘潭市检察院检察长首次列席同级法院审委会
向“艺术高峰”不停地攀登
万达、顺城、永和府…… 昆明双塔建筑有点儿多
徐闻车管所多项便民举措获点赞
暨南大学捐赠近千册书籍帮扶贫困学子
雨天路滑考生赴考诸多不便 交警帮助两天送考、取证30余次
贵州罗甸大小井特大桥顺利合龙
我市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9%
蓝山“女马云”唐丽华:闯出来的“电商女王”
市城投集团党员参加港利社区志愿者培训活动
吕蒙历尧村开展“双创双修”知识问答竞赛
大学习 深调研 真落实 市领导到东源开展“深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