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小账本 见证农村大变化(图)

30多年小账本见证农村大变化
——丰润比古岫村种植结构调整“调”出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 郑义祥 通讯员 刘宏伟 刘倩
丰润区比古岫村村民马翠侠展示自家历年来的记账手册。本报记者 张北男 摄
  唐山新闻网专稿 9月14日晨,在晾晒刚刚剥完青壳的核桃空暇,丰润区比古岫村村民马翠侠翻动着《记账手册》,向记者解释她家13日的花销:“明饭费4元、过桥费15元”是她丈夫明的花销,他开车和村民在外搞绿化,中午回不了家,“青1元”是她儿子宋春青的零花钱,此外,家里还买了5元的豆腐。马翠侠说,从1994年公公把这任务交给了她,大大小小的账本她记了一大摞。
  “这本账一晃儿记了30多年。”该村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军说。1984年冬,为了直接了解农村改革和各项建设的动态,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选择了300个有代表性的村庄设立固定观察点,开展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比古岫村90户有幸入选。从那以后,这90户村民以户为单位将收支情况逐笔记录,大到盖房子、买车,小到两包点心,一笔不落。
  “都说人生如戏,这账本就像剧本。我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翻,能够想起好多过去的事儿。”马翠侠指着这条记录说,“9月6日:明开支2620元,8月11日至8月25日。”“现在比过去赚钱多了。”她接着翻出来2004年的账本,其中一条这样记录着,“2004年开支3817元,237+364+510+758+372+642+934=3817。”平均下来,那时候她丈夫打工每天赚22元钱。
  “挣得一年比一年多,日子就有奔头儿。”她说,“ 2004年全年总收入是10390元,到了2005年,达到了14063元。”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打工收入多了,那时候也做点小生意,比如换面粉,中间赚点差价,还有就是家里的核桃树有了收成,种粮食的收入倒越来越不重要了。
  “我们的数字不好看,但是我们很自豪。”李国军解释说。1984年,比古岫村900多口人,人均收入211.6元。现在,全村1076口人,人均收入达到4800元。4800元这个数字在全区是下游,但令他自豪的是村里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生态的巨大改善。
  “肩挑驴驮大镐刨,种一葫芦收一瓢。种着山地少粮吃,守着大山缺柴烧。”这个是当年比古岫村的真实写照。1700亩耕地,除200亩水浇地外,其余全部是高山陡坡。老百姓用最原始的耕作方式,花费着种1亩山地比种5亩平地还多的工,收着亩产不过一二百斤的谷子、高粱。2002年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全村开始栽植核桃树苗。经过十几年的精心管理现已进入盛果期。去年,村里收获的青皮核桃10多万公斤,仅此一项,人均增收600元。
  “核桃树、栗子树成了铁杆庄稼,把劳动力都解放出来了。”该村老会计高百玉说。据同为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固定观察户,对记账本颇有研究的高百玉分析:村民的现金收入以前卖粮食收入占主体,现在务工收入、林果收入等占的比例逐年递增。
  “除了1500多亩的核桃树、栗子树,我们还在村里村外栽了5万多株绿化树,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现在村民上山干活,渴了就捧山溪水喝,甜着呢!”李国军望着满目的青翠,满脸的自豪。

雅安综合客运枢纽工程内外装修有序推进
自贸区开封片区管委会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围绕“四极”目标 做好“五个先锋”
西湖:蒋村街道试点小区防潮工程
随州市教育局直属机关全面督导党建工作
不让生活的灰色抹去他们纯真的笑容
30多年小账本 见证农村大变化(图)
“湿”和远方!你的清明小长假,被冷空气承包了!
南漳:“十进十建”进企业 夯实党风廉政建设
长江港航发展在靖“论剑”
跨界餐厅有创意 吃出仪式吃出美
徐立京调研屯首村脱贫攻坚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
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民进市级组织召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座谈会 刘文胜刘文萍等出席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交警直属四大队积极开展1.20夜查整治行动
右玉县情概况
同一小区不同楼栋的维修基金缴费标准为何不同?
陆志鹏调研濠河风景区及城山路 要求拿出“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
首届中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及创客大赛 南通13件作品获一等奖
如何防范假冒网站
全市清洁取暖工作座谈会召开
日照水库精神记忆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