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灾后重建十年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掠影
略阳县徐家坪社区群众发展养蜂产业走上致富路。 苏城 摄
震后发展起来的宁强县千山玉皇观生态观光茶园。 本报记者 汤江 摄
近年来,宁强县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实现了“一户一产业”,促进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该县安乐河镇引进的黄羊养殖产业,现已达到1万只规模。 本报记者 汤江 摄
宁强县燕子砭镇将核桃产业发展纳入全镇目标管理体系,该镇已成为陕南最大的核桃集散地。这是农户在晾晒核桃。 本报记者 汤江 摄
勉县新街子镇立集村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汤江 摄
“5·12”特大地震后,宁强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位于三省交界处的青木川镇脱颖而出。该镇目前已成为特色旅游名镇。 本报记者 李云湉 龚江 摄
略阳县五龙洞镇群众自力更生发展香菇产业。 刘新华 摄
宁强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很多贫困户因种植天麻脱贫。 本报记者 李正社 摄
略阳县接官亭镇大力发展大棚种植业,其中大棚草莓规模达200多亩。 本报记者 汤江 摄
略阳乌鸡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本报记者 李正社 摄
略阳县徐家坪镇徐家坪社区因地制宜发展樱桃种植产业。 本报记者 汤江 摄
灾后要崛起,重建是机遇,产业是希望。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略阳徐家坪群众的亲切问候传遍天汉大地。10年来,在总书记的关怀下,我市抓住机遇,一批批重点产业项目相继落户,茶旅融合、果旅融合、花旅融合等诸多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吸引着八方来客。
灾后重建之初,我市宁强县、略阳县、勉县便在所有灾区的重建规划中,将“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注重与当地产业发展和经济要素充分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动核桃、天麻、乌鸡等特色经济作物向规模化种植和品种改良、技术改进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震后10年,我市加快实施农业倍增工程,粮油生产实现“十四连丰”,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扩规增效,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深入推进,发展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91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6个,“汉中仙毫”跻身“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这10年,我市倾力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累计创建4a级景区10个,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是2008年的5.16倍、9.95倍。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基础设施重建,发展仍然是最重要的课题。我们既要让受灾群众安居,更要让受灾群众乐业。未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
(本报记者 罗佩)
更新理念 汇聚资源 清原县全方位构建残疾人帮扶服务体系
瓯江航道整治工程丽水段(丽水绕城西路白岩大桥—外雄电站坝下)建设用地获省政府批准
我市实施精准灭荒绿美荆门三年攻坚行动 3年精准灭荒造林6.9万亩
市政府与市政协举行2018年第1次工作联系会议
顺庆区政务服务中心投用 “一站式”服务超方便
致富路上越走越稳
一场体育盛宴,肇庆人的自豪感归属感极大提升——肇庆,你是我们永远的家
双清区:夯实基层基础服务中心城区发展
持续热销,云台天境人气刷爆上秦淮
机动车检测线正式运营 车主可以在中江年检了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8-2019年度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科研课题计划的通知
淮北市召开创卫宣传工作会议
组图 | 淳朴农家 乐居明塘
天津昨风力加大 周末冷空气再来 将迎大幅降温
城关区57所学校参加定向竞赛
奋进新时代,“五个一百”让网络正能量尽情流淌
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专项执法检查
延寿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及农业专业合作社赴哈尔滨考察
市教育局召开阜城教育系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动员会
2017留学人员职业发展公益论坛暨“海归职通车”招聘会举行